圆悟禅师入灭说偈烧香
濯锦江心一沤发,清涨四溟波浪阔。
引得风流小玉归,无限龙鱼遭搅聒。
紫罗帐里明月珠,把作栗蒲撩乱榝。
一方孤迥峭巍巍,十字纵横活鱍鱍。
我昔堕渠齑瓮中,倔强依前淹不杀。
而今寰宇幸清平,谁道岷峨在天末。
昨夜西风撼太虚,石牛惊走泥牛喝。
一吸沧溟彻底干,憍梵钵提长吐舌。
大悲千眼擘不开,无言童子空忉怛。
炷香为寿阿僧祇,绍兴五年八月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洗濯锦江心中的一起泡沫,清澈的水涌向四方,浪涛广阔无边。引来风中的美好与纯真回归,所有的龙和鱼都受到无尽的干扰和烦扰。紫色的丝绸帐幕中明亮的月光和珍珠一般的光芒,犹如栗子般的大雨滴落入各种灌木丛中造成纷扰混乱。一方独立而险峻的山峰,其山势雄伟壮观,地形交错复杂。我曾经跌入一个破碎的缸中,坚韧不屈的精神让我没有倒下。如今世界已经走向和平繁荣,谁还会说岷山和峨眉还在遥远的天边呢?昨晚的西风撼动整个天空,石牛受惊狂奔,泥塑的牛大声嘶吼。仿佛一口气就能将大海吸干,骄傲的佛陀也感叹不已。大悲千眼的如来也无法睁开双眼,沉默的孩子只能空自悲叹。点上香烛为无量寿佛庆祝生日,这一天是南宋绍兴五年的八月八日。
去完善
释义
1. 濯锦江:指长江,喻指大师的禅宗传承来自远方。
2. 四溟:四海,比喻佛法传播广大。
3. 小玉:杜牧《赠别二首》诗中的美女,这里比喻禅机妙理。
4. 紫罗帐里明月珠:描绘璀璨辉煌的佛教教义。
5. 栗蒲:植物名,常绿灌木,古人用以点火照明。
6. 陗巍:险峻高大的样子。
7. 活鱍鱍:活泼生动的样子。
8. 我昔堕渠齑瓮中:比喻自己曾在佛法中挣扎求索。
9. 岷峨:四川境内的岷山和峨眉山,象征佛学经典的渊薮。
10. 石牛:形容力大无比的人,此处暗指禅师。
11. 泥牛喝:形容用力喊叫,声势浩大。
12. 憍梵钵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称“牛王”,象征力量与智慧。
13. 大悲千眼擘不开:描述僧人一心一意弘扬佛法的景象。
14. 无言童子:指年幼的僧人,这里比喻对佛法的无尽追求。
15. 忉怛:忧伤不安的样子。
16. 炷香为寿:点燃香烟祝祷长寿。
17. 阿僧祇:印度数目名,极多。
去完善
赏析
《圆悟禅师入灭说偈烧香》是一首描绘禅宗大师圆悟禅师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寓言,表达了禅宗修行的境界以及对禅的理解。
首联“濯锦江心一沤发,清涨四溟波浪阔”以江水中的泡沫比喻圆悟禅师的出生,而清澈的水波象征着禅师宽广的智慧和境界。
颔联“引得风流小玉归,无限龙鱼遭搅聒”则通过描述“风流小玉”这一意象,暗示了禅师对于弟子们的引导和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弟子们在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扰和困惑。
颈联“紫罗帐里明月珠,把作栗蒲撩乱榝”进一步展示了禅师在传授禅理时的智慧和技巧,将禅意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使得弟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禅宗的精神。
尾联“昨夜西风撼太虚,石牛惊走泥牛喝。一吸沧溟彻底干,憍梵钵提长吐舌”则是诗人通过寓言故事,赞美了禅师的伟大智慧和成就。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一幅生动且富有哲理的画面,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圆悟禅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圆悟禅师入灭说偈烧香》是宋朝诗人释慧空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67年,正值北宋熙宁年间。在这个时期,由于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的励精图治,北宋政治稳重有序,经济繁荣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释慧空作为一位在禅宗佛学方面有着深刻造诣的僧侣,他的人生际遇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在这个特殊时期,由于政局稳定、国家兴盛,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慧空身处其中,深受熏陶,潜心修习禅宗佛学,并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哲宗皇帝的即位,北宋开始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佛教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释慧空写下这首悼亡诗,以表达对圆悟禅师逝世的哀思以及对禅宗佛学的深深敬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