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初七日雨殊未沾足作四十字

标题包含
初七日雨殊未沾足作四十字
上天怜久旱,赫日变浓阴。 要使今年熟,须成三日霖。 萧疎财却暑,点滴谩过林。 问我无田客,那怀闵雨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蕃(895年-970年),字昌龄,又字仲宾,号章江先生。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一位著名文人、政治家。 赵蕃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赵崇祚是唐朝末年的进士,曾任翰林学士。赵蕃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天空慈爱久旱大地,烈日炎炎变得凉爽。 要想今年粮食丰收,必须连续下三天大雨。 稀疏的雨丝能驱散炎热,点点滴滴落在树林间。 我虽没有土地耕种,却也关怀农田的需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初七日:即农历七月七日。 2. 雨殊未沾足:指雨水并未充足。沾足,指雨水充足。 3. 上天:这里指天空。 4. 怜:同情、关爱。 5. 久旱:长时间没有下雨的干旱天气。 6. 赫日:烈日。 7. 浓阴:浓厚的树荫。 8. 要使:希望让。 9. 今年:此处指丰收年。 10. 熟:成熟,丰收。 11. 须成:需要形成。 12. 三日霖:连续三天的降雨。霖,连绵不断的雨。 13. 萧疎:稀疏、稀少。 14. 财却暑:指遮蔽阳光,避开炎热。财,通“才”,仅仅。 15. 点滴:一点一滴地。 16. 谩过林:指雨水渐渐穿过树林。谩,逐渐。 17. 无田客:指没有田地可耕的农民。 18. 那怀:即“那能怀”,怎能心怀。 19. 闵雨:指怜悯百姓因干旱而受到的痛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初七日雨殊未沾足作四十字》描绘了阴雨连绵的景象。开篇便写出了天空由烈阳转为乌云笼罩的情景,暗示着干旱已久的土地终于等来了降雨的希望。接着诗人表达了对于丰收的热切期望,希望三日的充足降雨能带来农作物的丰收。第三句通过描述稀疏的雨点和林间的雨滴声,展现出此刻宁静而美好的画面。然而,作为无田的诗人,虽然关注着农田的收成,心中却有着一丝无奈与感慨,无法像农民一样感同身受地期待着降雨带来的福音。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主,表达了作者对于农耕生活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初七日雨殊未沾足作四十字》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作品。诗人在这一时期的身份为江南西路安抚司参议官。 首先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是宋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的国家局势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诗歌的创作也比较活跃。诗人作为南宋官僚,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非常关注,他的诗歌既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又抒发了他个人在现实中的情怀和抱负。 其次,我们关注一下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赵蕃生活在南宋后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但他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由于社会地位的不易,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挣扎与拼搏,这也使得他在诗歌中流露出深深的忧患意识。赵蕃在他的任职地江南西路安抚司参议官期间,恰逢当地连续阴雨,农田干旱,百姓生活困苦,这让诗人感到忧虑并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心。这也是他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之一。 再次,我们来探讨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权相对稳定,但北方边疆问题始终存在隐患。在经济上,尽管南宋经济实力强盛,但由于地域、战争等因素,贫富差距仍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墨客的思绪变得复杂而矛盾。一方面,他们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宁;另一方面,他们对现实中的不公和不义充满愤怒。因此,他们的诗歌往往具有深远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赵蕃所创作的《初七日雨殊未沾足作四十字》这一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它是诗人面对社会现实,表达自己内心的担忧和对人民的深深关爱的作品,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