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漠漠更离离,闲吟笑复悲。
六朝争战处,千载寂寥时。
阵阔围空垒,丛疏露断碑。
不堪残照外,牧笛隔烟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田野一片寂静又繁华的景象,我在闲暇时有时欢笑,有时忧伤。
这里曾是六个朝代激战的战场,如今已经过去了千年,一切都变得那么寂静和萧条。
战场上曾经的营垒现在只留下了宽大的阵地和稀稀疏疏的草丛,草从间还隐约可见断裂的石碑。
我不禁感到悲伤,在这个夕阳下的战场上,我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牧笛声,它穿过烟雾,若隐若现。
去完善
释义
1. 漠漠:模糊不清的样子。这里指广袤的草地。
2. 更:更替,变化。
3. 离离:繁茂的样子。
4. 六朝:历史上的六个朝代,通常指的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5. 争战:战争。
6. 千载:千年。
7. 寂寥:寂静、冷清。
8. 阵阔:战场广阔。
9. 围空垒:指被遗弃的战壕、堡垒等军事建筑。
10. 丛疏:树木稀疏的地方。
11. 露断碑:被露水打湿的古碑。
12. 不堪:不能忍受。
13. 残照:夕阳的余晖。
14. 牧笛:牧民吹奏的笛声。
去完善
赏析
《草》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战场画面,作者通过对草丛、战争遗迹、牧笛等元素的描绘,传达了深沉的历史感慨。“漠漠更离离”展示了草丛的繁茂与广漠,而“闲吟笑复悲”则反映出作者在赏景之余,对于过往历史的感怀。
诗中提及的“六朝争战处”,意味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的风云变幻已归于寂静。千载的沉淀使得曾经的辉煌和战火都成为了遥远的故事。
“阵阔围空垒,丛疏露断碑”两句,将视线投向了战争遗留下的遗址,空旷的战场、稀疏的杂草以及断裂的石碑,都是那烽火岁月的见证。
最后,“不堪残照外,牧笛隔烟吹”则为诗歌带来了一种浓郁的忧伤气氛。夕阳下的战场显得更加苍凉,远处的牧笛声仿佛是历史的回音,穿越时空,让人不禁生出无尽的哀愁。整首诗以咏草起兴,寄托着诗人深挚的忧国之情和对历史兴衰的沉思,充满沉郁之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草》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释怀古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即公元780年至840年之间。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而诗歌则是这个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怀古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一生都在边疆度过,见证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残酷。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边疆的生活和战争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在这首诗《草》中,他以草为主题,通过对草的生长、枯萎和再生等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生命力的顽强和时间的无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