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斋
红杏园林雨过花,远陂深草乱鸣蛙。
春风不问茅斋小,自向阶前长笋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雨滋润了红杏园林,花儿竞相开放;远处的池塘和深草丛中,青蛙在欢快地鸣叫。春风不会介意茅屋的大小,它把温暖的气息带到每一个角落,使得台阶前的竹笋茁壮成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茅斋:茅草搭建的小屋,这里指诗人居住的简陋房屋。
2. 红杏园林:杏花盛开的园林。
3. 陂:山坡或池塘。
4. 春风不问茅斋小:春天的风并不关心茅斋的大小,意指春天到来时万物生长,无论房屋大小都能感受到春意。
去完善
赏析
《茅斋》是南宋诗人戴表元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在春雨过后,红杏园林的花儿竞相开放,远处的池塘边深草丛中传来阵阵蛙鸣声。春天的气息并没有因为茅斋的狭小而忽略,反而,它主动地出现在台阶前,竹笋开始茁壮成长。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春天来临时的生机盎然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茅斋》是元朝诗人戴表元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元朝时期,大约是在公元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之间。这个时期,元朝完成了对中国的大一统,社会相对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压迫。
戴表元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的一生经历了元朝的统治,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他在诗中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在这个时期,元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然而,由于元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在科举考试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使得许多文人学士失去了进身之阶,转而选择隐居生活。戴表元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因此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此外,元朝时期,民间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往往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戴表元在诗中也借用这些故事,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
总之,《茅斋》这首诗创作于元朝时期,戴表元通过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时代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