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马上口占
马过津桥外,城临金斗傍。
早霜浓著瓦,落月半衔墙。
暗水澄寒底,初霞漏晓光。
疏钟林下寺,烟景正苍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马蹄踏过津桥外,城郭靠近金斗旁。
早起的霜露凝结在屋瓦上,落月的光芒半挂在围墙边。
黑暗中的溪水澄清见到底,晨曦的霞光从树叶间透出。
树林深处的古寺传来稀疏的钟声,眼前的景色烟雾笼罩,显得苍茫而悲凉。
去完善
释义
马过:骑马经过。
津桥:渡口附近的桥。
金斗:这里指金斗山,位于江苏南京境内。
早霜:早来的霜冻。
浓著瓦:浓重的霜挂在瓦片上。
落月:将落的月亮。
半衔墙:半边挂在墙上。
暗水:幽暗的水面。
澄寒底:清澈寒冷的水底。
初霞:初升的朝霞。
漏晓光:透露出一点光亮。
疏钟:稀疏的钟声。
林下寺:树林深处的寺庙。
烟景:烟雾笼罩的景象。
苍凉:苍茫荒凉的感觉。
去完善
赏析
《晨起马上口占》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骑马经过一个城市的所见所感。首先诗人以“马过津桥外,城临金斗傍”来形容自己此刻的行进路线和所处环境,暗示出自己正在穿越一座城市。接下来的两句“早霜浓著瓦,落月半衔墙”则进一步具体描绘了周围建筑的面貌:因为早霜的存在,屋顶显得厚重;而由于月亮西沉,只能看到它一半挂在墙上。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他观察到的自然景象:“暗水澄寒底,初霞漏晓光”。这两句展示了河水在清晨的微光中显得平静而清澈,同时曙光从云层中透出,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最后两句“疏钟林下寺,烟景正苍凉”则以寺庙的钟声为背景,营造出一个朦胧、宁静的氛围,从而使整首诗的画面达到和谐统一。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清晨的城市景致展现得生动而引人入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晨起马上口占》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文人胡宿于庆历六年(1046年)所作。此时正值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庆历年间,宋仁宗赵祯推行新法,重用文臣,国势逐渐上升。
胡宿作为当时的名士,曾任翰林侍读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他学识渊博,才干出众,深得皇帝信任。然而,在庆历三年(1043年),胡宿因与权臣夏竦不和而被罢官。这一变故使他深感宦海沉浮,人生的无常。此后,胡宿远离朝堂,寓居江宁(今江苏南京),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在此期间,胡宿结交了诸多文人墨客,他们经常相聚唱和,交流文学创作的体会。庆历六年的一天早晨,胡宿骑马外出,途中即兴吟咏了这首《晨起马上口占》。诗中以自然景象描绘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宦海风波的感慨以及对恬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