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御制元会之次日嘉雪应候锡宴于公相之第诗
三元盛礼冠年华,翼日朝隄雪覆沙。
端为圣时调玉烛,故当余腊雨天花。
万箱占瑞民胥庆,青辂迎春节尚遐。
锡宴赐诗知有喜,自应和气浃潜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新年伊始,三元的盛大礼仪如繁花似锦,繁盛华丽。第二天早晨,沿着堤坝的路,白雪覆盖了沙滩。这完全是因为这个圣明的时代调整好了时间,所以在这个剩余的腊月里,我们感受到了如雨一般的天花。家家户户都期待着那象征吉祥的事物,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青色的车子在路上迎接春天的到来,显得有些遥远。在这美好的宴会与诗句中,我们知道这是值得庆祝的喜悦,它们如同阳光和空气一样,充满了每一个角落。
去完善
释义
1. 三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合称“三元”。
2. 翼日:第二天。
3. 端为:原因为。
4. 余腊:犹残腊,农历年底的时候。
5. 青辂:古代皇帝所乘之车,此代指皇帝。
6. 锡宴:帝王赐宴群臣的宴会。
7. 和气:和好之气,此处喻指国泰民安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节日期间降雪的情景,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相结合,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赞美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三元盛礼冠年华"描绘了盛大节日的场景,凸显出此时此地的独特之处。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雪景的美丽以及它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如"端为圣时调玉烛"和"故当余腊雨天花"。同时,诗人还提到了人民庆祝瑞雪的景象,体现了民众的喜悦之情,进一步强调了这个时刻的重要性。最后两句以宴会为主题,通过诗人的想象描绘出祥和的画面,表达了对和气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望。整首诗韵律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诗词功底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的冬天,一场大雪纷飞而至,雪花纷纷扬扬,仿佛是上天赐给大地的礼物。此时,朝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以庆祝瑞雪兆丰年。这场宴会是在宰相府邸举行的,皇帝亲自莅临,与群臣共享欢乐。在这样的背景下,慕容彦逢写下了这首《恭和御制元会之次日嘉雪应候锡宴于公相之第诗》。
在这个时期,慕容彦逢任秘书省正字一职,负责编纂国史。他的一生历经坎坷,曾三次辞官,又三次被召用。虽然他才华横溢,但在官场生涯中却并未得到皇帝的特别重视。然而,这一次宴会给了他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当时,北宋王朝正处于繁荣时期,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一方面,政治斗争激烈,新旧党争持续不断;另一方面,人民生活困苦,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举办这场宴会,既是庆祝瑞雪兆丰年,也是试图缓解政治矛盾,凝聚人心。而慕容彦逢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表达了皇帝对国泰民安的期盼,以及自己愿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