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相院慧灯
行乐到萧寺,像殿何煌煌。
僧年过九十,细话灯焰长。
方忆髫龀时,初离父母乡。
是时循旧迹,昼夜不暂忘。
自事膏火来,日就与月将。
始卒未尝暗,眉发皆如霜。
御风设绛纱,求福兼异香。
寒村会织女,借余坐如匡。
陋巷苦志士,凿壁偷隣光。
太息日已暮,百结忡心肠。
类此事亿万,聊书成短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寺庙寻欢作乐,佛殿辉煌耀眼。
年逾九十的老僧人,细心讲述灯火的故事。
回忆起年幼的时候,离开故乡和父母。
那些往事如同烙印,日夜难忘。
从学习开始,与日俱增。
始终不曾迷茫,如霜白发。
如神仙驾风般自在,求福祈求平安。
在寒冷的乡村里巧遇编织女,借用她的坐垫休息片刻。
在简陋的巷子里住着苦苦奋斗的人,凿开墙壁获取邻家的光明。
感叹时光已晚,心中忧虑重重。
类似的事情千千万,暂且写成简短的诗篇。
去完善
释义
《信相院慧灯》是一首描绘寺庙生活场景的诗。以下是诗中词语的注释:
1. 信相院:佛寺名。
2. 慧灯:佛教用语,指智慧之光。这里可能指的是寺庙里的灯火。
3. 萧寺:佛寺。“萧”与“萧索”意近,指荒凉冷落的地方。
4. 像殿:供奉佛像的大殿。
5. 煌煌:光明的样子。
6. 年过九十:指僧人的年龄。
7. 细话:慢慢地说。
8. 灯焰:灯火的光芒。
9. 髫龀(tiáo chèn):童年时期。
10. 父母乡:家乡。
11. 循旧迹:沿着过去的足迹。
12. 昼夜不暂忘:日日夜夜都难以忘怀。
13. 膏火:照明用的灯火。
14. 日就与月将:每天都有所成就,每月都有所进步。
15. 始卒:始终。
16. 眉发皆如霜:形容僧人年老的模样。
17. 御风:驾驭风力。
18. 绛纱:红色纱帐。
19. 异香:特别的香气。
20. 寒村会织女:指寒冷的村庄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21. 借余坐如匡:借用我的座位。“匡”通“筐”,指竹篮一类的东西。
22. 陋巷:简陋的街巷。
23. 苦志士:意志坚定的贫苦人。
24. 凿壁偷隣光:指从邻居那里借用光线。
25. 百结:指心绪烦乱。
26. 忡心肠:心中忧虑。
27. 类此:类似这样的情况。
28. 亿万:很多的意思。
29. 聊书:随便写写。
30. 短章:篇幅较短的文章。
去完善
赏析
《信相院慧灯》是南宋诗人范镇的一首描绘寺庙僧侣生活的诗。诗中通过讲述一位年逾九旬的僧人,叙述了从年少离家修行至今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修行者的敬仰之情。
首联“行乐到萧寺,像殿何煌煌”,以诗人游历寺庙开篇,引出寺庙壮丽的景象。萧寺即佛寺,像殿指供奉佛像的大殿,这里形容出寺院的气派与壮观。
颔联“僧年过九十,细话灯焰长”,描述了一位年逾九旬的僧人,详细地讲述了他的修行经历和对佛法的领悟。“灯焰长”寓意着佛教智慧之光传承不息。
颈联“方忆髫龀时,初离父母乡。是时循旧迹,昼夜不暂忘”,追忆起自己年少时离开家乡,投身修行的日子。那些曾经的足迹,在作者的脑海中日夜萦绕,难以忘怀。
腹联“自事膏火来,日就与月将。始卒未尝暗,眉发皆如霜”,讲述了自从开始从事佛教事业以来,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精进,虽然岁月沧桑,但信仰之火从未熄灭。
尾联“御风设绛纱,求福兼异香。寒村会织女,借余坐如匡。陋巷苦志士,凿壁偷隣光。太息日已暮,百结忡心肠。类此事亿万,聊书成短章”,借僧人形象寓含着无数修士的苦心励志,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信仰的执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信相院慧灯》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镇的诗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即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范镇曾任翰林学士、工部尚书等职,是一位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和文学素养的文人。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研读和传播,主张儒家的仁政思想,关注民生问题。
在北宋时期,儒家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崇尚儒学为核心,士大夫们纷纷研读经典,探讨儒家学说。范镇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
《信相院慧灯》这首诗描述了信相院(佛教寺庙)中的慧灯,表达了诗人对信仰的追求和对智慧的敬仰。在诗中,范镇通过对慧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佛教教义的领悟。这种思考反映了北宋时期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理解,也体现了范镇作为一名士大夫的知识素养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