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林对月
一天风月近中秋,凝望家山不阻修。
漫浪疎林人已倦,心期犹与素光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临近中秋节的一天里,欣赏着美好的月色,遥望着远方的家乡。漫步在稀疏的树林中,感到有些疲惫,心中却仍然期待着与那温柔月光的相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查林:诗中的地名,即诗人的家乡所在之处。
2. 对月:面对月亮,这里的“对月”指诗人赏月。
3.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此时月亮最圆最亮。
4.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这里形容诗人专心致志地望向家乡的方向。
5. 家山:故乡的山山水水,这里代指诗人思念的家乡。
6. 不阻修:不分路途遥远,意思是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望见自己的家乡。
7. 漫浪:随意漫步,这里形容诗人漫步在疏林之中。
8. 疎林:稀疏的树林,这里描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9. 人已倦:诗人感到疲倦,表示时间已经不早。
10. 心期:心中所期待的事情,这里指诗人期待与月光共度的时光。
11. 犹与:还希望能与...一起,这里表示诗人希望能够与月光共度美好时光。
12. 素光:白色的光芒,这里指明亮的月光。
去完善
赏析
《查林对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中秋节时的感慨。首句“一天风月近中秋”,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月圆风清的画面,为整首诗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接下来,诗人用“凝望家山不阻修”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诗人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
诗人接下来的两句“漫浪疏林人已倦,心期犹与素光谋”,则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明月赋予情感,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这种独特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也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查林对月》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以及美好生活的眷恋和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查林对月》是唐代诗人王偘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唐高宗时期(650-683年)。这个时期,唐朝社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
诗人王偘在青年时期曾担任官员,后因故离职,过上了隐逸的生活。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出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的精神风貌。在这首诗中,他以赏月为题材,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人在这个时期生活在一个宁静的乡村,那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氛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常常在夜晚欣赏明月,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查林对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