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
犬戎废东献,汉使驰西极。
长策问酋渠,猜阻自夷殛。
容髪徂边岁,旌裘敝海色。
五年一见家,妻子不相识。
武库兵犹动,金方事未息。
远图待才智,苦节输筋力。
脱刀赠分手,书带加餐食。
知君万里侯,立功在异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这首诗描述了在外征战的军人,表达了他们的艰辛与牺牲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现代白话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译为:
边疆废弃东边已献世,汉朝使者疾行到西极。
策划询问部族首领,忧虑阻挡自我消磨。
头发渐白已至边地年岁,旗帜和皮草都已破旧不堪。
离家已有五个年头,回家时连妻儿都不认识了。
兵器库里的兵器仍然在使用,金方的事情尚未平息。
长久的计划需要才智来施行,坚韧的品质消耗着体力。
割断佩刀以此作为告别礼物,书信和腰带成为家常便饭。
知道你是遥远国度里的诸侯,在异乡立下赫赫战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犬戎: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这里指代吐蕃。
2. 东献:即东向进贡。这里意指吐蕃废弃了向东朝贡的习惯。
3. 长策:良策。这里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4. 酋渠:吐蕃的首领。
5. 夷殛:诛杀的意思,出自《尚书·大禹谟》:“帝乃震怒,不界洪范九畴,彝伦攸斁,放流四凶,以星定历,以阐幽微,经纬天地,以勤家邦。”
6. 容发:头发,这里借指人的容颜。
7. 徂:到,去。
8. 边岁:边疆的岁月,形容离家遥远。
9. 旌裘:古代官员的服饰,这里指代郭元振的身份。
10. 海色:海水的颜色,这里借指大海。
11. 武库:古代的兵器库。
12. 金方:西方,这里指吐蕃地区。
13. 远图:宏大的计划。
14. 苦节:坚守艰苦的生活,这里指郭元振在吐蕃的生活艰辛。
15. 筋力:体力,精力。
16. 脱刀:古代离别时的一种习俗,赠送佩刀表示祝福。
17. 书带:古人书写用的丝带,这里借指书籍。
18. 万里侯:古代对外征战有功的人,可以被封为万里侯。
19. 异域:外国,这里指吐蕃。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唐朝时期对外交往与边防将领建功的送别诗。诗人借用了寓言、象征等手法,赞颂了这位名叫郭元振的大夫(可能是郭子仪)勇敢地前往边境担任使者,以实现和平统一的目的。
开头两句“犬戎废东献,汉使驰西极”,通过对比东西两方的形势,暗示了对敌方势力的威慑和汉使的勇敢。接下来的四句描绘了郭元振在外奔波多年的形象,表达了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紧接着,诗中描述了边关的紧张局势以及郭元振坚定的信念。“武库兵犹动,金方事未息”预示着未来的挑战,同时也表现出郭元振的决心。
接下来,“远图待才智,苦节输筋力”则表达出作者对郭元振才干的肯定,认为他具有运筹帷幄的能力,以及对国家安危的忧虑。“脱刀赠分手,书带加餐食”表现出了临别时赠送礼物、嘱咐保重身体等场景,寓意着分离之际的心情复杂。最后两句“知君万里侯,立功在异域”祝愿郭元振在远方建立功勋,体现了诗人对他深深的期望与敬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是唐代著名诗人张说在唐玄宗时期创作的送别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14年,当时的唐朝正处于盛世末期,疆土扩张,国力强盛。在这个时期,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复杂多变,既有战争冲突,也有和平交流。
在这一年,郭元振被任命为使者,再次出使吐蕃,以期促进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作为文坛领袖的张说,深知这次出使的重要性和艰难性,因此在临别时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诗中以高山、流水、北风等自然景象象征唐蕃关系的复杂性,以及郭元振此次出使任务的艰辛。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郭元振才能和品德的敬仰,以及对他在异域能顺利完成任务的信心。这首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唐蕃关系的现状,也展现了张说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