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平山堂
断槛欹簷风雨频,不逢心赏为重新。
依稀叠嶂宛如画,憔悴垂杨今复春。
一阕高歌长在耳,后来佳客复何人。
悠然未尽云烟思,不见扬州十里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雨频繁地敲打着破旧的栏杆和倾斜的屋檐,未曾遇到能够欣赏它的人因而时常被忽略。远处的山峰重叠如画,憔悴的杨柳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一段激昂的高歌仍回荡在耳边,然而未来的美好时光会属于哪些人呢?悠然的心境犹在,却已经看不到那千里之外的扬州路。
去完善
释义
1. 断槛:断裂的栏杆;槛,栏杆。
2. 敧簷:倾斜的屋檐。敧,倾斜。簷,屋檐。
3. 频:频繁,多次。
4. 不逢心赏:没有遇到知音或欣赏者。心赏,内心的欣赏。
5. 宛如画:就像一幅画一样。
6. 憔悴:形容草木枯萎瘦弱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垂柳的样貌。
7. 复春:又恢复生机,春天来临的意思。
8. 一阕高歌:一首高亢激昂的歌曲。阕,量词,用于词或曲。
9. 长在耳:一直在耳边回响。长,动词,使……持续。在耳,在耳边。
10. 后来佳客:后来的优秀宾客。后来,后面的、未来的。佳客,优秀的客人。
11. 复何人:又是哪些人。复,又、再。何人,什么样的人。
12. 悠然未尽:悠然自得,尚未结束。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未尽,还未结束。
13. 云烟思: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云烟,比喻事物很快就消失或者变得模糊不清。思,思考。
14. 不见扬州十里尘:看不见扬州城十里之外的尘土飞扬景象。十里尘,指繁华的城市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平山堂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首联写平山堂的破旧景象和诗人对此重游的心情,以风雨频繁暗示人生的波折。颔联通过对比今昔景致的变化,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颈联借歌咏表达对先贤的怀念以及对后世的期许。尾联则通过描绘云雾缭绕的远景,表现出超脱尘世的心态。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平山堂》是北宋诗人李昭玘创作的一首描绘平山堂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详。
在北宋时期,李昭玘曾担任官职,但因为性格耿直,不愿趋炎附势,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一生都在漂泊中度过。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慨。
北宋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学术研究活跃。这一时期,士人阶层注重实学,强调经世致用,关心国家民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李昭玘的诗作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在《登平山堂》一诗中,李昭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平山堂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和对人生的哲思。这首诗既展示了北宋时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品质和文学素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