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寻梅
畧彴溪桥小径斜,竹篱茅舍两三家。
红梅似与诗人约,腊雪初消始看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过弯弯曲曲的小径,穿过竹篱茅屋,只见到两三户人家。红梅花好像和诗人们约定好了,刚一看到积雪融化就开始绽放花朵。
去完善
释义
略彴:言桥梁短小,诗文中多用以指乡村中的小桥。
溪桥:小溪边的桥。
小径斜:曲折的小路。
竹篱:竹子编制的篱笆。
茅舍:茅屋。
诗人:诗人往往特指自己或当时的文人墨客。
腊雪:冬日下的雪。
去完善
赏析
《雪后寻梅》是一首描绘冬日雪后寻梅景象的古诗,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静谧、美好的画面。首句“畧彴溪桥小径斜”交代了寻梅的路径,曲折的小径、溪桥都为这幅画增添了动态感;接下来的“竹篱茅舍两三家”则表现了宁静祥和的农村风光。而“红梅似与诗人约,腊雪初消始看花”两句,更是将梅花拟人化,赋予了它一种灵性和诗意,仿佛梅花在冬天到来时,特意为了诗人们而绽放,充满生机与活力。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悠远,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冬日雪景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后寻梅》是南宋诗人吴晦之所创作的。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我们可以在其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方面入手,来了解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
在南宋末年,中原沦陷,国家局势紧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背景下,诗人吴晦之也经历了种种困苦。他曾历任地方官职,但因为对朝廷的腐败、政治的黑暗感到痛心疾首,而辞官回乡。晚年他寄情山水,以诗为友,对民间疾苦充满同情。
这首诗的创作正反映了吴晦之的生活态度和政治观念。他在雪后寻梅的过程中,发现梅花凌寒独自开,傲骨不屈的精神品质,不禁发出“天地寂寥山欲空,气收肌脆解冰缚”的感慨。这种凌寒独放、坚韧不屈的品质正是诗人对自己的期望和对国家的期待。希望国家能够像梅花一样,即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最终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