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便觉近长夏,温风蚕欲成。
冠欹知发少,衣薄喜身轻。
初荻青穿水,繁阴绿满城。
朝来试新火,茶鼎听松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感觉夏天即将来临,温和的风中蚕儿将要结茧。
头发稀疏能看出我年纪大了,喜欢穿着轻薄的衣服让身体轻盈。
刚刚发芽的芦苇穿过水面,繁茂的树木绿遍了城市。
清晨点燃新火,在煮茶时聆听松树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长夏:指夏季的三个月。这里是指夏天即将来临。
2. 温风:温和的风。这里指春天的暖风。
3. 蚕欲成:蚕快要结茧了。这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征兆。
4. 冠欹:帽子歪斜。这里是说自己头发稀少,帽子容易倾斜。
5. 衣薄:衣服单薄。这里是说天气温暖,可以穿着轻薄的衣服。
6. 初荻青穿水:刚发芽的荻草从水面穿出来。这里是形容春天景色的生机盎然。
7. 繁阴绿满城:繁茂的树木郁郁葱葱,覆盖了整个城市。这里也是描述春天的景象。
8. 朝来试新火:早晨试着生起新的炉火。这里是说清明节扫墓后要生火做饭。
9. 茶鼎:煮茶的鼎器。这里是指烹茶。
10. 松声:松树发出的声音。这里是指在烹茶时,听到风吹过松树的声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清明节时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诗人通过对夏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温和的微风和蚕的成长的描述,展现了对春天即将离去的感慨。同时,通过“冠欹知发少,衣薄喜身轻”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在春天的温暖和惬意中感受到自己的轻松和快乐。
诗中的“初荻青穿水,繁阴绿满城”是对春天自然景色的生动刻画,展现了清明节时的繁茂景象。而最后的“朝来试新火,茶鼎听松声”则表达了作者在清晨烧柴煮茶,倾听松树的声音的宁静生活场景。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充满了浓厚的春意和悠然的生活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明》是南宋诗人晁公溯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孝宗时期(1163-1189年),当时正是南宋王朝相对稳定的时期。
晁公溯,字子西,济州巨野人,世称“澶渊先生”。他为人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关心民生,颇受民众敬重。但他因直言不讳,多次遭受权臣排挤,屡遭贬谪。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虽然表面上稳定,但实际上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晁公溯身处其中,对百姓疾苦深有体会。他在清明节这天,看到人们在祭祖扫墓,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亲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于是,他以清明节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的忧虑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