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沈次卿学正
洛学传当代,家声属此翁。
一生无世味,万事与人同。
恨不师前郑,欣尝客阿戎。
宜铭千古意,岂在语言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洛学传播于当代,这位先生家世显赫。
他一生都没有世俗的味道,所有的事情都与别人相似。
遗憾的是不能像以前的郑玄一样成为导师,欣慰的是能像郭子仪那样作为宾客。
应该铭记千年的意义,难道只在于语言的精致吗?
去完善
释义
《挽沈次卿学正》是南宋诗人陈傅良为悼念沈次卿学正而作的一首诗歌。以下是关于诗中难解字词的注释:
1. 洛学:这里指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创立的理学体系,主张性善论,强调修养之道。
2. 家声:家庭声誉或家风。
3. 前郑:即春秋时期的郑国执政子产,这里用来比喻德高望重的老师。
4. 阿戎:即晋代阮籍的儿子阮咸,这里指阮籍,他在魏晋时期以音乐才华著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陈傅良对沈次卿学正的哀悼之情。通过讲述沈次卿所传承的洛学传统和其家庭背景,诗人展示了沈次卿的学术成就和品质。同时,他赞美了沈次卿毕生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这首诗中既有深切的哀痛,又流露出对逝者高洁品质的敬仰。诗人通过对沈次卿形象的描绘,以其悲剧性的死讯寄托了对贤者的哀思。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逝去者的深深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挽沈次卿学正》是南宋诗人陈傅良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2世纪初。这首诗是为了悼念他的朋友沈次卿所作的悼亡诗。
在这个时期,陈傅良正处于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曾担任过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务,但因与权臣韩侂胄政见不合,被贬谪至地方任职。然而,尽管在政治上遭遇挫折,陈傅良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他在地方上积极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有才干的学生。
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正值金朝入侵、政局动荡的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加强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傅良与沈次卿等人共同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
在这首诗中,陈傅良通过表达对沈次卿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他也通过对沈次卿学识和人品的赞美,展现了他们对儒家道统的传承和发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