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竹亭
气禀元轩玉立身,露幛烟纛晓初匀。
一时顿有七贤集,千亩今余万个春。
能以风流夸后日,政缘名篆得斯人。
寂寥不见平安报,只有东风为扫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气质出众的你像玉器般自立于世,晨雾和阳光在你身上交错辉映。
犹如一朝间集齐了七位贤士,上千亩土地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你的风采令后人赞颂,只因有你,才聚齐了这批优秀人才。
寂静之中没有收到你的平安信,只有春风吹拂,为你扫去尘埃。
去完善
释义
1. 元轩:元朝时期的宫殿,此处借指朝堂。
2. 玉立身:形象地描绘竹子挺拔的身姿。
3. 露幛烟纛:形容竹子的绿色在清晨的露水和雾气中若隐若现。
4. 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和阮咸,他们常聚于竹林饮酒赋诗。
5. 顿有:立即聚集之意。
6. 千亩:言竹林之大。
7. 万个春:喻指竹子的繁茂生长。
8. 能以风流:意指竹叶随风摇曳的姿态。
9. 政缘:正是因为。
10. 名篆:刻有名字的石碑。
11. 寂寥:孤单,冷清。
12. 平安报:表达平安信息的信笺。
13. 东风:春风。
14. 为扫尘:比喻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眼中的万竹亭景象,以此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在诗中,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融合,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万竹亭的独特魅力。
首先,“气禀元轩玉立身”一句赞美了竹子的高洁品质,突出了其潇洒脱俗的形象。诗人将竹子比作贵族出身的人物,强调其高贵而独立的气质。接下来,“露幛烟纛晓初匀”一句进一步描绘了竹林的清晨景色。露水轻拂竹叶,烟雾弥漫于林间,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这里,诗人运用“露幛”和“烟纛”两个典故,使景色的描绘更加生动形象。
随后,“一时顿有七贤集,千亩今余万个春”两句引用古代文人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在万竹亭中的所思所感。诗人想象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也在此地聚会,享受着竹子的清新与恬静。同时,用“千亩今余万个春”来形容竹林的生机盎然,寓意着生命的力量。
接着,“能以风流夸后日,政缘名篆得斯人”两句揭示了万竹亭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诗人认为万竹亭的美景足以流传后世,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同时也表示这个地方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彰显出它的名声和人文价值。
最后,“寂寥不见平安报,只有东风为扫尘”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怀。他担忧百姓的生活状况,希望政府能够关注民生,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在这里,诗人借东风扫尘的意象,寄托了对国家太平、人民安宁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万竹亭》是南宋诗人朱翌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金、宋对峙的历史阶段,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朱翌本人亦身处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作为南宋士人,他秉承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关心国事,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他曾一度因战祸而被迫流寓江左地区,生活困苦。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战乱时局的感慨尤为深切。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江南水乡的美景也成为了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朱翌亦因应这种风潮,将目光投向自然景色,借景抒情,将自己的心情感触融入诗歌之中。因此,在他的笔下,万竹亭成为了一处隐逸之士理想的生活场所,象征著与世无争、避乱静心的精神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