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秋兴八首辛丑二月初四日,夜宴述古堂,酒罢而作 其六
辫发胡姬学裹头,朝歌夜猎不知秋。可怜青冢孤魂恨,也是幽兰一烬愁。衔尾北来真似鼠,梳翎东去不如鸥。而今好击中流楫,已有先声达豫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长发的少数民族女子学习如何束起头发,每天唱歌打猎都不知道秋天的到来。可悲的是,那青绿的坟墓中的孤魂充满了怨恨,像是一朵兰花在火焰中凋零。顺着水流从北方来的样子真的就像一只老鼠,而梳理羽毛向东方飞去的却不如海鸥自由。现在正是击打水中的船桨的好时机,已经有先行的声音传到了河南。

去完善
释义
1. 辫发:古代北方民族所实行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结成辫子。这里指代满族人的发型。
2. 胡姬:来自西方或北方边疆的女子。
3. 裹头:束发的意思,这里指学汉族妇女的发式。
4. 朝歌夜猎:形容终日游乐,不分昼夜。朝歌,指商朝的首都,今河南淇县。这里用“朝歌”比喻过度享乐。
5. 青冢:指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
6. 幽兰:兰花的一种,这里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质。
7. 一烬愁:形容因忧虑而引起的烦恼如同燃烧的灯芯一样短暂。
8. 衔尾北来:形容成群结队地向北方迁徙。这里指清兵南下。
9. 梳翎:鸟类梳理羽毛的动作。这里形容鸟类的悠然自得。
10. 先声:先前的消息。
11. 豫州:河南省的古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关切与忧国忧民之心。“辫发胡姬学裹头”描述了当时的局势混乱,社会风气颓败;“朝歌夜猎不知秋”刻画了人们沉浸在歌舞狂欢中,对国家命运漠不关心的情景。接下来的两句诗借“青冢孤魂”和“幽兰一烬”抒发诗人对无辜生灵、传统文化消亡的痛惜。
“衔尾北来真似鼠,梳翎东去不如鸥”讽刺了那些贪生怕死、摇尾乞怜的官员,同时表达了诗人渴望有所作为,振兴国家的愿望。最后两句表示,要像古代中流砥柱的英雄那样,勇敢担当,唤醒民众,为国家前途做出贡献。整首诗寓情于景,情感饱满,意境深远,体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后秋兴八首辛丑二月初四日,夜宴述古堂,酒罢而作 其六》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钱谦益在明清易代之际所创作的一组抒情诗。这组诗的创作时间为明崇祯十六年(1643),即辛丑年。
在这个特殊时期,钱谦益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崇祯十四年(1641),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明廷的核心成员。然而,由于朝政腐败和战乱频仍,明朝逐渐走向衰落。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明朝灭亡。钱谦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深感悲痛和无奈。
同年二月,钱谦益应邀参加了一场宴会,名为“述古堂”。在这次宴会上,他借酒消愁,感慨万千,遂写下这组诗歌,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忧虑。在这首诗中,钱谦益通过描绘深秋的景象,如落叶、寒风等,象征明朝的衰落。同时,他又在诗句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整山河,恢复故国荣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