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海天相连的崖山像一条倾斜的线条,如今已不再属于中国领土。
不再有如鱼腹般的捐献躯体之地,更何况还有龙涎香漂浮在海上的小舟。
望着漫漫江河不是汉族的旗帜,只有那胡笳的声音在日月之间消散。
嫦娥老大也没有归宿,只能独自依靠着银色的月亮,哭泣着桂花的凋零。

去完善
释义
海角:指中国最南端的岛屿——海南;
崖山:今广东阳江海陵岛附近,南宋末年最后一场海战发生地;
中华:指的是中国;
鱼腹捐躯:此指文天祥在海丰被俘遇难;
龙涎:龙的唾液,也代指珍贵的香;
海槎:海上木筏,此处指飘荡的海船;
关河:河防工事与关隘,此处指山河;
汉帜:汉朝的旗帜,这里指汉族政权;
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这里指战争;
嫦娥:传说中居住于月亮上的女神;
银轮:指月亮;
桂花:一种在中国广泛种植的花卉,一般在中秋节前后开花。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借用了“海角崖山”和“龙涎”等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同时,通过“嫦娥哭桂花”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恢复祖国统一的期盼与无奈。全诗深沉浑厚,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是明代著名文人钱谦益在明末清初时期所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共计八首,描述了作者在那个动荡年代的心境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
钱谦益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百姓疾苦,同时还要面临外敌入侵的困境。这种背景下,钱谦益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深感忧虑。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钱谦益的个人经历也非常坎坷。他曾经官至礼部尚书,但因为直言敢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民。后来虽然恢复官职,但又在党争中失势,再次被贬。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