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盛集陶落叶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到了,钟山上的树木稀少,凋零的落叶仿佛是受到了劫尘的侵袭。人们并不知道是玉露和凉风催促了秋天的脚步,只是认为金陵城的繁荣已经不复存在。月亮高悬,倚月的嫦娥也只有光秃秃的树干陪伴;而走在霜冻中的青女也失去了她的衣裳。繁华的树林变得萧瑟如同沙漠,寒冷的天空中只有一只大雁在遥远的旅途中寻找归宿。

去完善
释义
1. 钟山:位于今南京市紫金山一带。
2. 金陵:即南京,古代为六朝古都。
3. 王气:古代神话认为帝王兴起前出现的祥瑞之气。
4. 玉露:露水的美称。
5. 青女:指冬神,掌管冬季霜雪之神。
6. 华林:繁茂的树林。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描绘了秋天来临时,钟山的树木凋零的场景,表达了世事无常、自然规律难以改变的无奈。诗人以“劫尘飞”来形容凋零的落叶,暗示了人生的苦难与波折。
颔联以玉露和凉风为例,进一步强调秋天的到来,而金陵的王气已不再,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颈联通过月亮、霜露和嫦娥、青女等形象,表现出诗人在这样的季节里孤独的心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尾联以华林如沙漠、雁归万里等画面收尾,寓意着人生的艰辛和孤独,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盛集陶落叶》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钱谦益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崇祯时期(公元1628年-1644年),这是明朝晚期的一个动荡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在这个阶段,钱谦益历经坎坷。他曾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因不满时局而辞官回乡。然而,在家乡期间,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抗清活动。这一阶段的生平际遇对钱谦益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崇祯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极度动荡之中。农民起义频发,满清政权逐渐崛起,威胁到明朝的统治。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们普遍忧国忧民,关注国家的命运。钱谦益的这首《和盛集陶落叶》正是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
在这首诗中,钱谦益通过对落叶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以落叶为象征,暗示了明朝即将崩溃的局势,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