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不止题壁
凭仗鞋尖与杖头,浮生腐骨总悠悠。
天公尽放狂风雨,不到天都死不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凭借着鞋子和拐杖,人生短暂而悠闲。尽管天地间狂风暴雨肆虐,不到达天都就不会停止!

去完善
释义
1. "凭仗":依靠、依赖的意思。
2. "鞋尖与杖头":形容行走跋涉的辛苦。
3. "浮生":指人生的短暂、虚幻。
4. "腐骨":尸体腐烂的过程。这里指生命终结。
5. "天公":对天的尊称,可以理解为自然。
6. "狂风雨":这里指大雨不止的天气。
7. "天都":此处指的是北京(当时清朝的京城)。

去完善
赏析
《雨不止题壁》这首诗歌展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豪情壮志。前两句中,诗人以“鞋尖”和“杖头”作为倚仗,暗喻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凭借坚韧的意志顽强生存。随后,诗人描述了风雨肆虐的场景,表现了自然界的力量,但这并没有动摇诗人的信念,他坚定地认为:只有历经磨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天都境界。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整首诗充满了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江南水乡连绵淫雨不断,诗人钱谦益身处困境之中。作为晚明的一位文人名士,他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当年,他不仅被贬谪回家,还面临家族内部的纷争。这使得他在心境上产生了极大的波动。
此时的明朝,内忧外患交织,国家危在旦夕。外有清军入侵,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威胁。朝廷昏庸无能,局势混乱不堪。然而,与此同时,江南地区却依然保持了繁华的景象,达官贵人们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钱谦益深感忧虑和愤怒。他看着连绵不断的雨水,想起了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不幸遭遇。于是,他写下了这首《雨不止题壁》,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在这首诗中,他以委婉的笔调,描绘了当时的情景,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并以此警示世人,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行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