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为陈弘道题十一首 其四 青子亭

标题包含
为陈弘道题十一首 其四 青子亭
杭人食梅不待酸,只须豆样荐金盘。若教青子亭中坐,看有何人不整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杭州人品尝梅子不必等到它变酸,只要把豆子大小的梅子放在金色的盘子里端上来。如果让人们坐在亭子里品尝这新鲜的梅子,看看有谁不会把帽子戴端正来享受这美味的水果呢?
去完善
释义
1. "杭人":指杭州地区的人。 2. "梅不待酸":这里指的是吃梅子的时间问题,因为梅子成熟时味道偏酸,所以人们会等梅子稍微成熟一些后再吃。这里的“不待酸”是指梅子还未完全成熟就已经被食用了。 3. "豆样荐金盘":这句是说把梅子做成豆样的形状放入金盘中。“荐”字在这里是放置的意思。 4. "青子亭":该亭的名字来源于《论语·乡党第十》中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个典故,其中“青子”就表示梅子。
去完善
赏析
《青子亭》是朱升所作的《为陈弘道题十一首》中的一首。此诗以杭州人为对象,描述了他们在品尝梅子的过程中展现出的雅致生活。首句“杭人食梅不待酸”,体现了杭州人对梅子的喜好,他们并不等待梅子变酸才去食用,而是喜欢在青梅时期就品尝其鲜嫩的口感。接下来的“只须豆样荐金盘”描绘了人们在金盘中摆放着如豆般大小的梅子,以此来招待客人。诗人通过这两句诗传达了杭州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讲究。 在诗的后两句中,朱升设想了自己在青子亭中的场景。他想象着在那样的环境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不禁思考起他们的举止仪态。如果有人在青子亭中表现得不端庄、不正冠,那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诗人用这一设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那些在优雅环境中仍保持粗俗行为的人的品性。同时,这也表达出朱升对礼仪的重视和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总之,朱升在这首诗中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杭州人的美食文化和优雅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传达出了他对端正礼仪的期许。这首诗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生活情趣,展现了朱升作为一个文人墨客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升的《为陈弘道题十一首 其四 青子亭》创作于明朝初年,朱升在元末明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颇有才华。他曾参加元朝科举考试并获进士及第,后因时局动荡,投身反元斗争。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朱升的才能极为赞赏,邀请他出仕,参与制定国家制度,朱升成为明朝开国重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朱升晚年受到朝廷排挤,心境渐趋落寞。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从元朝向明朝过渡的历史阶段。元末政治腐败,战乱频发,民众疾苦。朱升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关注民生,期望重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这种理想反映在他诗作之中,成为了激励自己、警示他人的精神寄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