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戎
纳币求成事已非,可堪函首献戎墀。
一天共戴心非石,九地皆涂血尚泥。
反汉须知为鼌错,成秦恐不在于期。
和戎自有和戎策,却恐诸公未必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寻求和解并放弃战争已经不再是最好的选择,可以忍受的是为了和平献上诚意。我们共同的目标不是石头那样坚固不变,而是像泥一样可以塑造。反对中原势力应当关注后果,同样对北方秦国的影响也可能超出了预期。实现和平有和平的策略,只是担心各位未必理解其中的奥妙。
去完善
释义
1. 纳币求成事已非:这里指用金钱去换取和平的方式已经不合适了。纳币,指进贡财物以求和平;事已非,指这种方式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2. 可堪函首献戎墀:指不值得用敌人的头颅来向朝廷邀功。堪,能够承受;函首,把敌人的头颅装在盒子里;献戎墀,献给皇帝或朝廷。
3. 一天共戴心非石:比喻全国人民的心是团结的,不像石头一样硬,不会分崩离析。
4. 九地皆涂血尚泥:指到处都是战斗的血迹。九地,指全国各地;涂,涂抹;血尚泥,指血还没有凝固。
5. 反汉须知为鼌错:这里指人们应该了解西汉时期的晁错因为主张削藩而被杀的历史教训。反汉,指汉朝灭亡的事件;晁错,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因主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后被汉景帝杀害。
6. 成秦恐不在于期:指秦国统一六国的事情并不是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成秦,指秦国统一六国;期,期望、指望。
7. 和戎自有和戎策:指处理与外族的关系有自己一套办法。和戎,指与外族和好;和戎策,处理与外族关系的策略。
8. 却恐诸公未必知:指担心那些当权的人可能不了解这些道理。诸公,指朝中的大臣们。
去完善
赏析
《和戎》是南宋诗人华岳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揭示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纳币求成事已非”,诗人开篇即指出南宋朝廷向金国进贡以求和平的做法是错误的。“可堪函首献戎墀”,更是描绘出金人用宋徽宗、宋钦宗的首级祭祀的屈辱情景。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一天共戴心非石”比喻民众的共同心愿,希望国家强大;“九地皆涂血尚泥”则形象地描述了战争的惨烈。而诗的后半部分,则警告当权者不要重蹈汉鼂错的覆辙,盲目求和可能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同时,诗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戎应有自己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屈从于敌人。然而,令诗人担忧的是,那些当权者是否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激昂,充分展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戎》是南宋诗人华岳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朝廷与金国和谈政策的强烈反对,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64年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宋朝面临着金国的军事压力,使得其内部的政治局势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中出现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两种声音。主战派主张强硬抵抗,而主和派则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其次,在创作这首古诗时,华岳作为一位富有民族主义情怀的诗人,他对于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认为朝廷应该坚决抗击外敌,而不是向敌人妥协。他的这种观念在他当时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此时的南宋正处于金国的军事威胁之下。由于军事力量的悬殊,南宋朝廷被迫寻求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然而,这却引起了许多士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这种和谈政策会削弱国家的实力,甚至导致国家的灭亡。因此,华岳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朝廷政策的深深忧虑和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