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
忧吾所谓果何忧,忧国忧家卒未休。
坐法马迁方去汉,释囚箕子未归周。
西风万籁声声恨,夜雨疎桐点点愁。
有客不知吾所向,却将米价问南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的忧虑究竟是什么,一直担忧国家与家庭的命运。
看那司马迁因罪离开汉朝,商朝的箕子从未回到周公身边。
秋风萧瑟让人心生哀怨,夜间的雨打梧桐更让人愁绪满怀。
有客人不了解我的志向,却来询问南方的米价情况。
去完善
释义
1. 果何忧:意指究竟是什么样的忧虑。
2. 卒未休:始终无法停歇的意思。
3. 马迁: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因替李陵辩护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4. 释囚箕子:这里指的是殷朝末期的一位贵族,名叫箕子,他在殷朝被周朝推翻后,曾经被周武王释放并封赏,但他认为自己的忠诚是献给殷朝的,而不是新朝的统治者,因此他带着对旧朝的忠诚之心逃到了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
5. 万籁声:各种声音的总称,一般用于形容自然界中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的状态。
6.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疏,稀疏。桐,梧桐树。
7. 有客:拜访的朋友或客人。
8. 向:方向或目标。
9. 南州: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泛称,今多为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区。
该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担忧国家时局、民众疾苦的心情,同时借助马迁、箕子的典故隐喻他对君主的不信任和对忠义的坚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忧”,表现了诗人对国家与家庭的忧虑之情,以及对自己遭遇的无奈。首联通过对比“忧国忧家”的强烈情感和“果何忧”的疑惑,展示了诗人内心深深的忧虑。颔联引用司马迁因坐法而离开汉朝、箕子因被释囚而无法回归周朝的历史典故,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忧虑与困扰。颈联通过对“西风万籁声声恨”和“夜雨疏桐点点愁”的自然景象描绘,传达了诗人难以释怀的悲愁。尾联则通过与不知诗人所想的客人对话,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全诗以深沉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及历史典故的运用,表现出作者深深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忧》是南宋诗人华岳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公元1195年左右。
在那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朝不断南侵,宋室偏安江南,北宋覆灭,南宋朝廷为了求和,贬斥主战派,甚至还将岳飞赐死。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广大民众疾苦重重,而文人学士的抱负也无处施展。在这种背景下,华岳作为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写下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和抒发个人胸怀的诗篇。
这首诗正是其中之一,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