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故人
十载无人问益之,谁于欬唾觅珠玑。
两三千里家何在,三十六峰人未归。
将谓抱薪能救燎,果然画餠不充饥。
东川恐遇连荣祖,一笑不须论是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文人墨客的孤独、漂泊和失望的心境。诗中的“十载”表示漫长的时间,“益之”意指增长学问,但无人关注。接着提到家远离千里,难以回归。这里的“三十六峰”暗指诗人所处的环境,类似《山海经》中的山水奇幻之境。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期待与现实的冲突:以为自己的才华如同抱薪可以扑灭大火,却发现犹如画饼不能充饥。最后一句提到了东川(可能是诗人朋友的所在地),如果遇见荣祖这样的朋友,一笑置之,不必争论世事的是非对错。
去完善
释义
1. 华岳:南宋诗人,字子西,号翠微,世称“二妙先生”。他一生奔波,晚年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进士及第。
2. 《思故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十年之后,思念远方的故人和家乡的情感。
3. 十载无人问益之:意思是十年间没有人关心询问自己的境况。
4. 誰于欬唾覓珠璣:谁能够从他人的言论中寻找到智慧的结晶。
5. 將謂抱薪能救燎:误以为用双手可以扑灭大火。比喻期望过高,实际上无法实现。
6. 果然畫餅不充饑:画饼不能充饥,指期望的美好前景不过是幻想。
7. 東川恐遇連榮祖:担心在东川遇到叫连荣祖的人。
8. 一笑不須論是非:见到他的时候,不妨以微笑对待,不必计较过去的恩怨是非。
去完善
赏析
《思故人》这首古诗通过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对华岳的感慨和对世事沧桑的无奈。诗中“十载无人问益之,谁于欬唾觅珠玑”表达了十年未见,故人音信全无,让人不禁怀念起当初的美好时光。接下来的诗句“两三千里家何在,三十六峰人未归”则描绘了故人居无定所,漂泊在外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故人的关切之情。
诗人用“将谓抱薪能救燎,果然画饼不充饥”来形容现实中的无奈,暗示了人们往往期望过高,而现实却往往难以如愿。最后两句“东川恐遇连荣祖,一笑不须论是非”则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认为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必过于计较过去的恩怨。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思故人》是南宋诗人华岳于1160年前后创作的一首古诗。此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而华岳本人则因忧国忧民、直言无隐的个性,屡屡触怒朝廷,因此这首诗也可以视为他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情感宣泄。
华岳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心怀壮志。然而,在科举之路上他却屡遭挫折,心中郁结无法释怀。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金兵压境,南宋朝廷却醉生梦死,这使得华岳对国家的命运感到担忧。他的报国之情无处倾诉,只能寄托于诗歌之中,抒发自己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华岳通过对故人的思念,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