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诸位防范于未然,避免陷入疑虑之境。
不要在瓜田里穿鞋,以免被怀疑摘瓜;在李子树下,切勿整理帽子,以防被认为偷李。
嫂子和小叔子要保持距离,不可亲密接触;年长的和年幼的不并排站立,以示尊重。
勤劳谦逊的人会掌握关键,但保持平和光芒非常困难。
周公正视民间疾苦,礼贤下士,连饭都顾不上吃。
他洗一次头要多次握住头发,以便见客,后世因此称赞他为圣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君子:这里指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
2. 未然:还没有发生的情况。
3. 嫌疑间:容易引起误会的地方。
4. 瓜田不纳履:在瓜田里不要蹲下来穿鞋,以免被人误认为偷瓜。
5. 李下不正冠:在李子树下不要抬手整理帽子,以免被人误认为摘李子。
6. 嫂叔:指嫂子和叔叔,这里是指亲属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7. 亲授:亲自传授知识或技能。
8. 长幼:长辈和晚辈,这里是指家庭中的等级关系。
9. 比肩:并肩而行,这里是指亲密无间的表现。
10. 劳谦:勤劳谦虚的品质。
11. 和光:和谐的光芒,这里是指与众人相处融洽。
12. 独难:独自忍受困难。
13. 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古代著名的贤臣。
14. 下白屋:来到百姓中间。
15. 吐哺:吃饭时停下来,形容公务繁忙。
16. 一沐三握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形容忙碌。
17. 圣贤:品德高尚、智慧卓越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君子行》是曹植的一首劝诫诗,以简单的寓言形式,阐述君子的行为准则。前四句表明君子应当防范于未然,避免陷入嫌疑之地,如瓜田旁不系鞋带,李子树下不整理帽子,以防被误认为是偷瓜摘李之人。接下来的两句“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则要求君子尊重礼仪,不越界行事。
后半部分则赞美了周公的谦恭与勤勉。即使如周公这般贤能的人,也谦卑地对待他人,随时准备帮助他人。他为了接待贤士,连头发都来不及梳理,口中食物也没空咽下,甚至因此被人误解为贪食之辈。这种诚挚待人的态度,令人敬佩。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情景和鲜明的对比,强调了君子应有的品行和行为规范。让我们懂得了怎样去理解并实践儒家君子之道,时刻保持警惕,严格自我约束,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品德高尚的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君子行》是三国时期著名文人曹植的一首名篇。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227年,正值曹魏建国初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文学艺术蓬勃发展。曹植以其卓越的才情和深邃的洞察力,写下了这首赞美高尚人格、倡导道德风尚的诗篇。
当时,曹植虽为皇室宗亲,但因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他的仕途颇为坎坷。他曾多次被任命为地方官员,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使得他在诗作中对高尚君子的人格进行了更多的关注和赞颂,渴望在社会中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榜样。
在公元227年左右,虽然战争频仍,但在曹魏境内,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稳定,文化教育得到重视。曹植在此期间广泛接触了民间疾苦,对国家治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他在这首诗中以君子的形象,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的敬仰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