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浣纱篇赠陆上人

标题包含
浣纱篇赠陆上人
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 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 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 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 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 始觉冶容妄,方悟群心邪。 钦子秉幽意,世人共称嗟。 愿言托君怀,倘类蓬生麻。 家住雷门曲,高阁凌飞霞。 淋漓翠羽帐,旖旎采云车。 春风艳楚舞,秋月缠胡笳。 自昔专娇爱,袭玩唯矜奢。 达本知空寂,弃彼犹泥沙。 永割偏执性,自长薰修芽。 携妾不障道,来止妾西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 宋之问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宋令文是初唐时期的一位文人雅士,擅长文学、书法和音乐。宋之问...查看更多
朴Joseph
去完善

译文
越女貌美如花朵,越王听闻她在浣纱。 她虽卑微却不自贱,献身为吴宫侍女。 在山涧间半隐半现,布萝遮蔽更显神秘。 一出场使句践成霸业,再次一笑倾倒夫差。 她的美貌引人注目,学她皱眉也成时尚。 一旦返回故都,就梳妆寻找若耶。 鸟儿因她而受惊,鱼儿也因她下沉。 人们开始觉得她的美是虚妄的,才明白众人心思不正。 钦羡她的幽雅之意,世人都在称赞。 但愿能托付给有情人,也许就像蓬草依赖麻结。 住在曲折的雷门处,高楼耸立如飞霞。 绿色的翠羽帐,彩云般的车。 春风里楚舞翩翩,秋月下胡笳奏起。 自古以来就是娇宠的对象,继承着只图享受的家风。 明了根本是空寂的,舍弃如同泥沙一样的外物。 永远割舍偏执的性格,自身慢慢成长如熏香修炼的嫩芽。 带着侍妾不妨碍正路,让她在妾室的位置上安居。
朴Joseph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浣纱篇:指西施浣纱的故事。 2. 陆上人:陆姓和尚。 3. 越女颜如花:越女,指西施。颜如花,形容其美貌。 4. 越王闻浣纱:越王,指勾践。闻浣纱,听说西施在浣纱溪边洗衣。 5. 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越国被吴国打败后,为了报仇,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 6. 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西施隐居在山谷和苎萝村。 7. 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勾践用西施的美貌迷惑了夫差,使他变得荒淫无度,最终被勾践灭国。 8. 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西施的艳色使人们目不转睛,她的笑容也让人互相夸奖。 9.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西施被越王从吴国接回,重新穿上华丽的服装寻找若耶溪。 10. 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鸟儿看到西施的美貌惊恐地躲入松网,鱼儿也因为害怕沉入荷花丛中。 11. 始觉冶容妄,方悟群心邪:人们开始认识到美丽容颜的诱惑是虚妄的,领悟到人心中的邪恶。 12. 钦子秉幽意,世人共称嗟:钦子,指陆上人。幽意,指清静无为的心意。人们共同称赞陆上人的高尚情操。 13. 愿言托君怀,倘类蓬生麻:希望把自己的心意寄托在君子的心中,就像蓬草生长在麻田里一样自然。 14. 家住雷门曲,高阁凌飞霞:陆上人居住的地方在雷门附近,高楼耸立,直冲云霄。 15. 淋漓翠羽帐,旖旎采云车:形容陆上人的生活环境优雅。 16. 春风艳楚舞,秋月缠胡笳:春天欣赏楚国优美的舞蹈,秋天聆听胡笳的悠扬乐声。 17. 自昔专娇爱,袭玩唯矜奢:自古以来人们都独享宠爱,奢侈享乐。 18. 达本知空寂,弃彼犹泥沙:明白事物的本质是空寂的,抛弃那些像泥沙一样不值得留恋的东西。 19. 永割偏执性,自长薰修芽:永远摒弃固执的性格,让内心的修养逐渐成长。 20. 携妾不障道,来止妾西家:带着妻子不阻碍修行大道,来到妻子的西家一起生活。
朴Joseph
去完善
赏析
《浣纱篇赠陆上人》这首古诗生动地描绘了越女红颜、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背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越女颜如花”的惊艳之美,同时用“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暗示越王的卧薪尝胆,为后文铺垫出历史的沉重感。接下来的诗句则展现了越女们在山涧中半掩映的生活场景,以及她们在苎萝村中的宁静生活。然而,她们的命运却因越王复仇的决心而改变,最终成为吴宫里的玩物。 诗中的艳色无疑让人目不暇接,而西施、郑旦的美貌也让夫差、勾践为其倾倒。在重新回到故土之后,这些美丽的女子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反而因为自己的美艳遭到世人的厌恶。这首诗揭示了红颜祸水的历史观念,也表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误读和偏见。 接下来,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敬信仰、品格高洁的人物形象——陆上人。他的幽静之心与世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呼吁让世人接受真善美的洗礼。最后,诗人以一幅美人歌舞图展现越女们的风流韵事,但始终强调“自昔专娇爱,袭玩唯矜奢”的历史嘲讽。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性中的偏执和虚妄终将消散,唯有寻求内心平静才能达到人生真正的境界。
朴Joseph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纱篇赠陆上人》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714年),此时的宋之问已历经了宦海沉浮,几经波折。他因文采斐然而受到武则天和唐中宗的赏识,却在政治斗争中失势被贬为越州(今浙江绍兴)司马。 在这段时间里,宋之问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寻求心灵的慰藉。他结识了当地的陆上人,一位高僧大德,深受其佛学智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抒发人生感慨的诗篇。 与此同时,当时的唐朝社会正处于从武周朝向李唐中兴过渡的时期,政治气氛相对宽松,文化艺术逐渐繁荣。诗人们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纷纷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宋之问得以借诗抒情,传递出内心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朴Joseph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