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洞庭湖

标题包含
洞庭湖
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 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 晶耀目何在,滢荧心欲无。 灵光晏海若,游气耿天吴。 张乐轩皇至,征苗夏禹徂。 楚臣悲落叶,尧女泣苍梧。 野积九江润,山通五岳图。 风恬鱼自跃,云夕雁相呼。 独此临泛漾,浩将人代殊。 永言洗氛浊,卒岁为清娱。 要使功成退,徒劳越大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 宋之问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宋令文是初唐时期的一位文人雅士,擅长文学、书法和音乐。宋之问...查看更多
小烦恼没什么大不了_
去完善

译文
地平线与天水相接,朝阳照在洞庭湖上。太阳从水面中央升起,无法分辨东西方向。阳光闪耀,让人无法直视;水波粼粼,让人心旷神怡。海的精灵发出光明,天空中的云彩照耀着天地。音乐奏响,轩辕皇帝降临;征服苗族,大禹开始征程。楚国的大臣悲伤地看着落叶,尧帝的女儿哭泣着面对苍梧。田野积攒了九江的水份,山峰展现了五岳的美景。风平浪静时鱼儿跳跃,云彩在傍晚与大雁相互招呼。独自在此泛舟,浩渺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我总是希望洗净尘世的污浊,希望在年终时得到清新愉悦。要做到大功告成然后引退,怎能劳驾越国的太傅呢?
小烦恼没什么大不了_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地尽天水合:指天地相接的景象。 2. 朝及洞庭湖:早晨到达洞庭湖。 3. 当中涌:太阳从水面上升起。 4. 莫辨东西隅:难以分辨东方和西方。 5. 晶耀目何在:阳光闪耀在湖面。 6. 滢荧心欲无:心旷神怡,仿佛失去一切烦恼。 7. 灵光晏海若:形容湖水波光粼粼。 8. 游气耿天吴:远处的景物显得更加鲜明。 9. 张乐轩皇至:古时有天子巡游的盛况。 10. 征苗夏禹徂:夏禹曾前往苗地治水。 11. 楚臣悲落叶:屈原眼见民生疾苦,借落叶抒发了悲痛之情。 12. 尧女泣苍梧:舜南巡时死于苍梧,尧女娥皇、女英二妃为之痛哭。 13. 野积九江润:形容洞庭湖水域广阔。 14. 山通五岳图:周围群山环绕,景色壮美。 15. 风恬鱼自跃:微风轻拂,鱼儿欢快地游动。 16. 云夕雁相呼:傍晚时分,大雁在空中飞翔,相互呼唤。 17. 临泛漾:来到湖边游览。 18. 浩将人代殊:感叹人生的变化无常。 19. 永言洗氛浊:永远追求清净的生活。 20. 卒岁为清娱:以度过闲暇时光的方式保持内心的平静。 21. 要使功成退: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 22. 徒劳越大夫:批评那些因争权夺利而费尽心机的人。
小烦恼没什么大不了_
去完善
赏析
《洞庭湖》是一首描绘洞庭湖景色的诗。诗人以精细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洞庭湖的广阔壮丽、变幻莫测的景象。首先,他以“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描绘了清晨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时,湖水与天空交相辉映的美景。接着,诗人用“晶耀目何在,滢荧心欲无”来形容湖面的波光粼粼,使得人们难以分辨东西方向。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传说中海神的名字“晏海若”,以及传说中管理天上的水气的神祇“天吴”,用以强调洞庭湖的神秘色彩。同时,他还提及了古代的帝王们曾在此举行宴会和巡行,以及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进一步突显了洞庭湖的历史底蕴。 然后,诗人描述了洞庭湖周围的景色:九江之水汇集于此,山色与五岳相连,一片生机盎然。与此同时,湖面上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这让人不禁想起古人临湖泛舟的画面,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最后,诗人感叹道:要让洞庭湖保持如此美好的景色,就需要不断地努力清理其中的污浊之气,让这里的山水永远成为人们心灵的洗涤之地。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后代子孙能够继续享受这份美好。
小烦恼没什么大不了_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洞庭湖》是宋代诗人宋之问的一首描绘洞庭湖景色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60年至979年之间,这是北宋初年,正值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文人墨客纷纷寄情山水,以诗歌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慨。 宋之问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他的诗歌才华得到了当时文坛的广泛认可。然而,他在官场上却遭遇了一些波折,曾一度被贬谪。这使得他更加向往自由的生活,也更加珍视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 洞庭湖是中国湖南省的一个著名湖泊,湖面宽阔,风光秀丽。在古代,洞庭湖被认为是长江与湘水的交汇处,因此被誉为“五湖之首”。在这里,诗人宋之问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小烦恼没什么大不了_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