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嵩山途经缑岭
侵星发洛城,城中歌吹声。毕景至缑岭,岭上烟霞生。
草树饶野意,山川多古情。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降临洛城,城中的歌舞欢笑声不断。待至黎明,已来到缑山之岭,岭上的烟霞在晨光中悄然升起。
茂密的草树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山川间的古老风貌让人感叹。归隐的德行渐被世人所崇尚,归来之时,正是可以安心耕种之时。

去完善
释义
侵星:即破晓。指天将明时。洛城:洛阳城。
毕景:谓夕阳落下的时光。缑岭: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一名冠子山,相传周灵王太子晋修道于此,后乘鹤飞升。
大隐:道教称高隐之士为“大隐”。

去完善
赏析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是一首描绘途中所见所感的诗作。开篇两句描述了出发时的情景:“侵星发洛城,城中歌吹声。”诗人为了公务清晨出发,洛城中的歌声和乐声为这一天的行程营造了热闹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写道:“毕景至缑岭,岭上烟霞生。”抵达缑岭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的霞光与山顶的云雾相映成趣,显得格外美丽。
接下来四句中,诗人通过对草树、山川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草树饶野意,山川多古情。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这里的自然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流露出一种古朴的韵味。在这样的环境中隐居,似乎可以忘却世俗的烦恼,过上闲适的农耕生活。这种隐逸思想在古人看来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因此诗人认为归隐山林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当时宋之问因事被贬为泷州参军。在赴任途中,他经过缑岭,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
在这个时期,唐中宗李显在位,政治相对稳定,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依然激烈。宋之问作为宫廷诗人,曾受到武则天和唐中宗的宠爱,但因卷入宫廷纷争而被贬。这使得他在诗歌中流露出对政治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宋之问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受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推崇。然而,由于他的政治遭遇,他的诗歌也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如在这首《奉使嵩山途经缑岭》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