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湘江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翻越五岭的疲惫旅人,面容在湘水之畔显得憔悴。
更何况秋雨初歇,从里到外都能看见那衡山。
道路随着大雁南飞的方向改变,心意却依旧想着北方故园。
只剩下无尽的思乡之泪,使竹子也染上斑点。

去完善
释义
1. 五岭: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位于今湖南、江西南部及广东北部一带,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2. 三湘:一般指潇湘、蒸湘、沅湘三条河流,也代指湖南地区。
3. 雨霁:雨雪停止,天空放晴。
4. 表里:内外,这里指的是从远处和近处都能看到的地方。
5. 衡山:古称“南岳”,在湖南省中部偏东南方向。
6. 鹏南转: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此处指游子南下。
7. 雁北还:字面意思是鸿雁向北飞回,古代常用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情。
8. 竹成斑:因流泪过多,泪水沾湿了竹子,使得竹子呈现出斑点状。

去完善
赏析
《晚泊湘江》是一首描绘旅人乡愁的诗歌。诗人以五岭、三湘等地理名词开篇,营造出一种旅途中的艰辛与漂泊之感。在旅途中,秋雨刚过,天气晴朗,诗人在朦胧的山水之间,看到了衡山的美丽景色。
然而,面对美丽的自然风光,诗人却并未感到喜悦,反而因为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而黯然神伤。正如诗中所写:“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诗人像大鹏一样南飞,但心却一直向往着北方的家。最后两句中,诗人用“望乡泪”和“竹成斑”来比喻自己的思乡之情无法排解,只能让泪水洒满竹林,使之变得更加苍翠。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风景,以及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体现了古人对家国情怀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泊湘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在这个时期,唐玄宗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宋之问一生波折,曾两次被贬谪。他年轻时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但后来因为卷入宫廷斗争而被贬为泷州参军。后来,他在洛阳结识了杜甫、李白等文人墨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他的命运多舛,晚年又因参与谋反被流放岭南,最终在流放途中病逝。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文人们对于诗歌的热爱和追求。他们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宋之问的这首《晚泊湘江》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通过描绘湘江夜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