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函谷关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漫长的240年里,四海之内一片纷乱。六个国家的军队联合起来,但七雄之间的势力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如何成功抵抗秦国皇帝,需要依靠张仪的策略决定;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请教苏秦这位智者。无论道德和功勋,鸡鸣狗盗之辈也有其作用和价值。

去完善
释义
2. 四十:指秦朝灭亡到唐朝建立的时间跨度为240年。
3. 海内:泛指全国各地。
4. 纷纷:纷乱的意思。这里指代各地方势力混战的局面。
5. 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6. 七雄:指战国末期形成的七个强大国家,包括秦、楚、齐、燕、韩、赵、魏。
7. 从成拒秦帝:指张良与刘邦在陈地会师抗击秦军的故事。
8. 策决问苏君:指张良向苏秦请教制定战略决策的事例。
9. 鸡鸣将狗盗:出自孟尝君田文门客的故事,孟尝君曾派遣门客以鸡鸣狗盗之计脱身险境。
10. 论德不论勋:评价一个人的德行而不是只看他的功绩。

去完善
赏析
《过函谷关》宋之问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战国时期各国的纷争局面,以及各国在军事、政治上的紧张态势。诗中提到的“二百四十载”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共持续了240多年。“海内何纷纷”表达了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局势动荡的现实。
接下来两句“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形象地描述了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景象。这里所说的“六国”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六个诸侯国,而“七雄”则包括了这六个国家再加上秦国,它们在战争中互相制衡,势力尚未完全分化。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表现了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成”指的是秦国将领卫鞅,他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图强,使秦国逐渐崛起;而“秦帝”则是指秦始皇,他在卫鞅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统六国的伟业。这里的“苏君”指的是苏秦,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各国联合抗秦,给秦国带来了很大压力。
最后两句“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表达了对战国时期一些著名人物的评价。其中,“鸡鸣将”指的是信陵君,他在邯郸之战中凭借机智勇敢救出了赵国;而“狗盗”则指的是孟尝君,他曾用门客的奇计逃脱了秦国的追杀。这两句诗意味着,在这个乱世之中,真正有德之士并不一定都能获得应有的荣誉,而那些智谋出众的人却能名垂青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函谷关》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在公元689年所作。此时正值武则天当政初期,社会政治较为稳定,文人墨客的文艺创作也得以繁荣发展。宋之问年轻时即以文才闻名,后来成为武则天的文学侍从,随其左右。然而由于宫廷争斗和权力倾轧,他的地位一度受到威胁,人生际遇颇为坎坷。在这首《过函谷关》中,他以过函谷关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对古人往来于函谷关的历史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