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禅定寺阁(一作登总持寺阁)

标题包含
登禅定寺阁(一作登总持寺阁)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 宋之问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宋令文是初唐时期的一位文人雅士,擅长文学、书法和音乐。宋之问...查看更多
vVicKii
去完善

译文
在距离尘世三天的佛门之中,我登上了高处,俯瞰着八方的山川河流。打开胸怀,仿佛置身于天际之间,挥一挥手就能驱散云雾。 远处的函谷关隐藏在青山之外,而昆明池则在落日的边缘。这东京(洛阳)的杨柳街,自从分别以来,已过了漫长的岁月。
vVicKii
去完善
释义
【1】梵宇:佛教寺庙。【2】三天:古代以天为最高层次,故称天堂为“九天”,地狱为“九幽”。这里意指天空。 【3】八川:代指众多河流。【4】开襟:敞开胸怀。【5】霄汉:原指天空,这里借指高空。【6】函谷: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西边的大山里。【7】昆池:指昆明滇池。【8】东京:指洛阳。【9】杨柳陌:代指送别之地。
vVicKii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寺庙高楼时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首联“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写诗人站在寺庙的高楼上,视野开阔,能看到四面八方的景色。这里用了“三天”和“八川”两个词,既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高度,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宽广。 颔联“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俯瞰天下的气度。他敞开衣襟,坐在云霄之中,挥手驱散云烟,仿佛在掌控整个世界的节奏。 颈联“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是诗人从高空俯瞰大地,看到了远处的函谷关和昆明池。这两个地方分别位于中国的东西南北,代表着诗人的胸怀和视野。 尾联“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则是诗人回想起自己离别的故乡——东京。那里的杨柳依依,他已经离开很多年了。这里的“已年”并非实指,而是表达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vVicKii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禅定寺阁》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描绘登高远眺的古诗。此诗约创作于唐高宗时期(650年-683年)。在这段时间里,宋之问经历了曲折的人生历程。他早年入仕为官,才华横溢,但因牵涉宫廷权力斗争而遭贬谪。在流放期间,他接触了丰富的民间生活,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佛教文化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思想,强调内心顿悟、解脱束缚,使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为宋之问在诗歌中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时代背景。 《登禅定寺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美好自然风光时所引发的感慨和深思,揭示了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哲理。诗中将个人情感与时代风貌完美融合,体现了宋之问在这个时代的独特人生体验和深刻思考。
vVicKii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