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引
攀云窈窕兮上跻悬峰,长路浩浩兮此去何从。
水一曲兮肠一曲,山一重兮悲一重。松槚邈已远,
友于何日逢。况满室兮童稚,攒众虑于心胸。
天高难诉兮远负明德,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攀云窈窕兮上跻悬峰,长路浩浩兮此去何从。
水一曲兮肠一曲,山一重兮悲一重。松槚邈已远,
友于何日逢。况满室兮童稚,攒众虑于心胸。
天高难诉兮远负明德,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
译文:
攀爬险峻的山峰,漫长的道路让人困惑方向。
河水曲折如同我心中的忧虑,一山更比一山高,忧愁也越发加重。 松木和槚树渐行渐远,昔日的朋友们何时能再相逢? 更何况屋子里满是小孩子,内心的烦恼已经堆积成山。 天空高远,难以倾诉我的无奈;远方的城市,只能看着它默默流泪。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窈窕:喻指深邃的样子。
2. 跻:升,登。
3. 悬峰:陡峭的山峰。
4. 曲:弯曲,曲折。
5. 肠一曲:形容山路曲折。
6. 松槚:松树与槚树,常用于墓地,这里代指墓地。
7. 邈已远:形容距离遥远。
8. 友于:兄弟的别称。
9. 童稚:儿童。
10. 攒众虑:聚集众多忧虑。
11. 明德:光明之德,这里可能指有德行的人。
12. 咸京:咸阳,古都邑名。
13. 龙钟:形容流泪不止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高山引》是宋之问的一首抒怀诗。本诗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感叹人生起伏的心情。首句“攀云窈窕兮上跻悬峰”描绘了诗人攀登险峰的景象,象征着人生道路的坎坷曲折。接下来“长路浩浩兮此去何从”表达出面对漫长的未知道路,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奈。接下来的诗句“水一曲兮肠一曲,山一重兮悲一重”,以山水为背景,进一步抒发人生旅途中连绵不断的悲伤与忧虑。随后,“松槚邈已远,友于何日逢”则借松树和槚树象征老朋友之间的友情难以再续。
整首诗以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其深刻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高山引》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也就是公元742年-756年。在这段时间里,宋之问的生活经历了不少波折。他在朝廷中担任官员,但由于政治斗争的激烈,多次受到贬谪。这也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然而,皇权内部的争斗也日益加剧,导致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命运起伏不定。宋之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描绘高山景色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