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题赋得巫山雨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
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
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女神降临高唐,巫山脚下夕阳西下。
徘徊化作雨水,追随楚王嬉戏。
江边光影闪烁,峡谷雷声回荡。
雨后晴空无影,台馆晨光一片苍茫。

去完善
释义
1. 高唐:古时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楚怀王的宫殿。
2. 夕阳:指太阳即将落山时的景象。
3. 裴回:形容徘徊不定,犹豫不决的样子。
4. 行雨:在空中漂浮的雨水。
5. 婉娈:形容女性姿态柔美。
6. 荆王:楚国国君。
7. 电影:形容光线忽明忽暗,像电影一样。
8. 峡长:指长江三峡地区,此处群山环绕,峡谷幽深。
9. 霁云:雨后初晴的天空中出现的彩云。
10. 台馆:古代用于祭祀或观赏风景的建筑。
11. 晓苍苍:清晨时天空显得空旷而迷茫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内题赋得巫山雨》是一首描绘巫山雨景的古诗,诗人借神女、荆王等传说人物,表达出对神秘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诗从神女在巫山上徘徊等候的场景开始描绘,渐次引出巫山下的夕阳、随行的女神及跋涉的荆王。雨中的景色如梦如幻,眼前电影中飘落的雨滴让人感叹自然的神奇魅力。与此同时,遥远的峡外传来阵阵雷声,使整幅画面更为生动。最后,诗人以夜色初明时的寂静景象收尾,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联想,展示了巫山雨的绮丽景致和深沉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内题赋得巫山雨》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18年至725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唐玄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宋之问在这个时期的生活经历较为丰富。他早年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尚膳奉御等职,后因牵连获罪流放钦州。在此期间,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这首《内题赋得巫山雨》就是他在被贬谪期间创作的。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时,唐朝的国力逐渐强大,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但官僚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此外,当时的宗教信仰也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这段时期的经历使得宋之问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