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交代韩公绛端明别后见寄

标题包含
和交代韩公绛端明别后见寄
关山晴晓过绵州,两蜀人思惠爱稠。 去路旌麾朝日下,驾空桥栈接云头。 初观妙句离怀释,似酌清泉渴恙瘳。 孤绪摇摇更东望,西楼千尺止三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翻越山脉,清晨度过绵州之地,两地蜀人对您的仁爱思念浓厚。 前行道路上的军旗在朝阳下翻飞,高架桥梁和栈道连接着云端。 初次看到您美妙的诗句,我心中的离愁得以释怀,犹如饮用清泉般解除了口渴之苦。 我的思绪飘摇,再向东望去,那高楼千尺的西楼,只能稍作休息。
去完善
释义
1. 关山:泛指山川关卡之地。 2. 晴晓:晴朗的早晨。 3. 绵州:位于今四川绵阳地区。 4. 两蜀:指四川盆地内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两大地理区域。 5. 惠爱稠:受到深厚的关爱。 6. 旌麾:指挥军队的旗帜。 7. 朝日下:在朝阳照耀下。 8. 驾空桥栈接云头:形容桥梁栈道高耸入云。 9. 妙句:优美的诗句。 10. 离怀:离别时的情怀。 11. 酌清泉:引用清澈的泉水。 12. 渴恙瘳:消除口渴的病症。 13. 孤绪:孤独的情愫。 14. 更东望:继续向东远望。 15. 西楼:西边的楼阁。 16. 千尺:高度极高的楼阁。 17. 三休:三次休息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赵抃和交代韩公绛之作。诗人以细腻、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山川景色、别离之情以及登高望远的心境。首联“关山晴晓过绵州,两蜀人思惠爱稠”展示了清晨阳光照耀下的连绵山景,表达了蜀人对关照与恩爱的深深思念之情。颔联“去路旌麾朝日下,驾空桥栈接云头”通过描写太阳下飘扬的旗帜和云端相接的桥梁栈道,展现了路途的遥远及壮观的景象。颈联“初观妙句离怀释,似酌清泉渴恙瘳”强调了离别诗篇中的优美言辞可以消除离愁,犹如品酌清泉,消解口渴之病,生动地体现了诗歌的魅力及其安慰人心的作用。尾联“孤绪摇摇更东望,西楼千尺止三休”以诗人孤独的心境遥望东方,寄寓了对友人的深切挂念之情,而西楼的遥不可及又表现了求取功名道路的漫长艰辛。整首诗,情感丰富,层次分明,融情于景,体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诗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赵抃担任福州知州时创作了这首《和交代韩公绛端明别后见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离别友人、怀念家乡的感慨之情。 在北宋仁宗年间,赵抃因刚正不阿的品德和政绩卓著而闻名朝野。他在政治生涯中曾受到排挤,但在地方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百姓所敬爱。他曾多次出任地方官,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这个过程中,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赵抃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政治相对稳定的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僚腐败现象逐渐严重,官场斗争激烈。面对这一现象,赵抃始终保持正直清廉的品质,积极为民谋福祉。 在这首诗中,赵抃回忆了与友人韩公绛共度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他们之间深厚友谊的珍视。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