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惟大士赞 其九
从闻思修,错了路头。
将错就错,随流入流。
补陀山鬼窟,海月半轮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了思考并实践,如果走错了道路。那就顺着错误继续前进,随着潮流流动。在普陀山的洞穴里,海水映出半轮秋天的明月。
去完善
释义
"从闻思修,错了路头.将错就错,随流入流.补陀山鬼窟,海月半轮秋."这句的注解如下:
1. "从闻思修":指通过听闻佛法,思考义理,修行实践来达到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2. "错了路头":这里指的是方向走偏了。
3. "将错就错,随流入流":这里是说,既然已经走偏了,那么就顺着这个错误继续下去,看能否找到新的路径或启示。
4. "补陀山鬼窟":补陀山是浙江普陀山别名,这里代指佛教圣地。"鬼窟"是指鬼魅居住的洞穴,这里用作比喻,表示某处幽深神秘的地方。
5. "海月半轮秋":描述的是秋天海面上月色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常思惟大士赞 其九》是宋朝诗人释居简的作品,诗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禅宗修行的理解和体悟。首句“从闻思修,错了路头”表达的是听闻、思考、修行是一个过程,但有时可能偏离了正确的道路。接下来的“将错就错,随流入流”则是对这种状况的应对方式,即接受并顺应当前的境遇,如同流水般顺其自然。紧接着的“补陀山鬼窟,海月半轮秋”描绘了一幅画面,表现出诗人禅定的意境:在普陀山的幽深洞穴里,海上升起的明月照亮了秋天的一半。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场景和意象,传递出诗人在禅宗修行中的独特见解和深沉体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常思惟大士赞 其九》是宋朝诗人释居简的一首赞美诗。这首诗歌颂了佛教中的地藏菩萨的慈悲和智慧。创作时间为公元1148年,即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
在释居简生活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普遍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感到困惑。佛教作为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释居简作为一名僧侣,他以虔诚的心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地藏菩萨的敬仰之情。
这个时期的宋朝,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居简希望通过弘扬佛教教义,引导人们关注内心的平静和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心灵的救赎。因此,这首诗歌不仅体现了释居简个人的宗教信仰和人生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态和文化氛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