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凌歊台
台荒落日屯,台名空在耳。
大江天际来,叠障云边起。
空见梵王宫,占断黄山址。
残碑何处扪,塔影秋空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台荒落日屯,台名空在耳。
大江天际来,叠障云边起。
空见梵王宫,占断黄山址。
残碑何处扪,塔影秋空里。
译文:
荒废的亭台,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昔日的辉煌已不再。
滚滚长江,仿佛从天际奔流而来,云雾缭绕的山峦不断起伏。
江畔古刹梵王宫,空留黄山的故地。
那残破的石碑如今在哪里呢?只留下秋天的塔影在空中摇曳。
去完善
释义
1. "凌歊台": 位于安徽省南部当涂县,是南朝齐武帝时的一处离宫别苑。
2. "屯":驻军防守的地方。这里表示荒凉之地。
3. "江":长江。
4. "叠障":重叠的山峰。
5. "梵王宫":佛教寺庙。
6. "占断":占据。
7. "残碑":指凌歊台附近残存的古代石碑。
8. "扪":抚摸。
去完善
赏析
《登凌歊台》是唐代诗人郭知运的一首描绘登临怀古的诗。诗中,作者登上凌歊台,面对大江、高山和古寺等景观,抒发世事沧桑的感慨。首先,“台荒落日屯”,描述了凌歊台的荒凉景象,暗示出历史的沉淀。接着,“台名空在耳”则反映出时过境迁,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接下来的四句“大江天际来,叠障云边起。空见梵王宫,占断黄山址。”通过江水、山峦、寺庙等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承。最后两句“残碑何处扪,塔影秋空里。”表达了作者对于古迹的追怀以及对逝去时光的哀愁。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抒发了浓厚的怀古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凌歊台》是唐代诗人郭知运创作的一首描绘登临凌歊台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
在唐玄宗时期,国家富强、人民安乐,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作为大唐盛世的代表人物之一,唐玄宗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他任命了一批有能力的文臣武将,如郭知运等人为国家服务。此时,郭知运任龙武军副将,为国家效力,表现出色。
在这样的背景下,郭知运登上凌歊台,俯瞰江山美景,感慨万分,于是创作了这首《登凌歊台》。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美好时代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