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一首
五陵少年铜乳臭,哲肃何甘作牛后。
曲合污世乡愿徒,俗学聋瞽纷芜莠。
文士规模正始间,风流可喜未曾有。
志士机敏常济务,斡旋金谷捷趋走。
取乱尤须见兵势,料敌先应决攻守。
至言硕画安危机,却顾前思能审究。
服戎角力乃兵耳,入幄造膝直御寇。
人心天意归有道,务穑训学臻富寿。
自古迂儒无益算,盖世奇才实天授。
谁能剡牍出公言,明年定取单于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五位少年的豪情壮志,无法被铜臭味掩盖,学识渊博的人又岂会甘愿落后。
在复杂的世界中,庸碌之辈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被世俗的眼光束缚,生活在一片混沌之中。
真正有学问的人,他们正坚守着道德与初心,如风流才子般令人喜悦。
有志向的人才总是机智勇敢,他们行动敏捷,仿佛翱翔于天地之间。
要想取得胜利,必须看清战争的趋势,判断敌人的动态,才能制定正确的进攻策略。
最有价值的建议和战略,能够安定危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它。
用兵之道并非只是武力对决,需要深入虎穴,才能彻底击败敌人。
顺应人心,把握天时,国家才会昌盛,人民才能安康。
自古以来,那些只会空谈的书生对国家并无多大益处,真正的治国奇才其实是天赐的。
谁能在史册上留下公正的言论,那么他一定能带领我们走向胜利。
去完善
释义
1. 五陵:指长安附近汉代五个皇帝陵墓区,后代多用“五陵”代表富贵人家聚居的地方。
2. 哲肃:即郑侠,北宋著名文人,字介夫,号一拂居士,世称荥阳先生。曾上《流民图》请求王安石停止变法,得到神宗皇帝的重视。
3. 乡愿:指的是那些看似忠诚老实,实际则用世俗观点看问题的人。
4. 曲合:委屈迎合的意思。
5. 文士规模正始间:指的是文学作品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6. 金谷:西晋石崇的别墅名,这里比喻繁华的生活。
7. 斡旋:调解纷争或处理问题的能力。
8. 至言硕画:指的是非常出色的言论和计划。
9. 安危:使动用法,使……安定。
10. 御寇:防御敌人。
11. 务穑训学:从事农业和教育。
12. 无益算:对于国家的治理没有帮助。
13. 天授:天生具备的才能。
14. 剡牍:削尖竹简,这里指向上级进谏。
15. 单干:匈奴的首领。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国士一首》是宋代诗人苏籀赞美有志之士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那些具有真知灼见、勇敢机智、深谋远虑的志士形象,以及他们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民生福祉的关注。诗人以五陵少年的无知和曲合污世的乡愿徒作对比,凸显志士们的可贵品质。在诗人的眼中,这些志士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来自于天生,而非后天学习。诗人坚信,有了这些志士的存在,国家定能战胜敌人,实现繁荣富强。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高远,充满了对有志之士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国士一首》是南宋诗人苏籀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英勇壮士的敬仰之情。
首先,从诗歌的创作时间来看,此诗诞生于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1279年之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金、宋对峙的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诗人作为一名爱国者,自然会对国家命运产生深深的忧虑。
其次,在诗人的时代,中原地区饱受战火摧残,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苏籀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英勇壮士的敬意。
最后,从诗人的生活经历来看,苏籀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苏洵和哥哥苏轼都是著名的文人。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个人际遇的影响,苏籀并未在官场上取得显赫的成就。这也使得他对国家的关注更为深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