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和叔大夫母安人曹氏挽词
风规王邸韵,筮醮相夫宾。
逐子大家懿,弄孙东第新。
百能知肖嗣,八十又三春。
磬石无虚勒,笄珈不复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王府的风气中熏陶韵律,占卜祭祀成为家宴上的宾客们相互表达敬意的方式。
带着儿孙们一起享受着家庭的美满,并在东方宅院中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她有着百般的才能和聪明才智,见证了子孙后代的成长。到了八十多岁高龄,依然在家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像那无声而又坚韧的磬石一般,她的品德不受时光的侵蚀;就像那昔日的簪缨女子一般,她的风华永不衰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赵和叔:指赵和叔大夫,未知具体是谁,大夫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2. 安人:旧时对命妇的封号,用于赵和叔大夫母亲的尊称。
3. 曹氏:赵和叔大夫的母亲姓曹。
4. 风规王邸韵:这句可能是形容赵和叔大夫的母亲具有高尚品质。"风规"一般用来形容品德、风范。"王邸"可以理解为权贵的府邸。
5. 筮醮相夫宾:这句是描述赵和叔大夫的母亲善于操持家务。"筮醮"表示巫术或祭神的活动,这里可以引申为家务。"相夫宾"意思是帮助丈夫料理家务。
6. 逐子大家懿:这句是称赞赵和叔大夫的母亲有教导子女的高尚美德。"逐子"即子女。"大家懿"意为来自大家的赞美。
7. 弄孙东第新:这句是说赵和叔大夫的母亲享受了子孙满堂的乐趣。"弄孙"是指逗孙子玩儿。"东第新"即东边的房子,这里可能代指家族的居所。
8. 百能知肖嗣:这句是赞扬赵和叔大夫的母亲各种才能都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百能"表示很多才能。"知肖嗣"指的是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才华传授给后人。
9. 八十又三春:这句是说明赵和叔大夫的母亲享年八十岁,度过了三个春天。
10. 磬石无虚勒:这句是对赵和叔大夫的母亲的美德的赞美。"磬石"是乐器,"无虚勒"表示没有不真实的地方。
11. 笄珈不复晨:这句是说赵和叔大夫的母亲去世后,再也没有早晨的阳光了。"笄珈"是一种簪子,这里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不复晨"意味着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挽词是宋朝诗人苏籀为赵和叔大夫母安人曹氏写的悼诗。首先“风规王邸韵,筮醮相夫宾”描绘了曹氏作为王公贵族的礼仪风范和高尚品质,她对于家庭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尊重。紧接着“逐子大家懿,弄孙东第新”则描述了曹氏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生活场景,子孙满堂使她倍感幸福。接下来的“百能知肖嗣,八十又三春”赞叹曹氏的聪明才智以及长寿高寿,使得家族的传承得以延续。最后两句“磬石无虚勒,笄珈不复晨”则是表达了对逝者曹氏精神的颂扬,她的高尚品德如同磬石般坚实不摧,令人怀念不已。整首诗既展现了曹氏的光辉一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其离世的惋惜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和叔大夫母安人曹氏挽词》是南宋文学家苏籀创作的悼亡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80年,即宋孝宗淳熙七年。当时正值南宋中叶,国家内外交困,政治环境复杂多变。
在创作此诗时,苏籀个人的人生际遇也较为坎坷。他出身书香世家,曾任吏部郎中等职务,后因故被贬。这一时期,苏籀的家族和亲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战乱和政治迫害,这使得他对生命的脆弱有了深刻的认识。
同时间段内,时代背景也是影响诗人创作的重要因素。南宋初期,国家面临着金朝的强大压力,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在这一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关注家庭伦理道德,强调孝道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赵和叔大夫母的悼念,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