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集僧舍一首
绣川藻野衒嫣姝,练缟秾殷亭育炉。
二月峭寒轻抑勒,崇朝和气毕昭苏。
绀青六幕无纤翳,绿缛多畴几町区。
居士自携三昧酝,缁流丛错设伊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绣川藻野衒嫣姝,练缟秾殷亭育炉。
二月峭寒轻抑勒,崇朝和气毕昭苏。
绀青六幕无纤翳,绿缛多畴几町区。
居士自携三昧酝,缁流丛错设伊蒲。
译文:
花团锦簇的河畔湿地炫耀着明媚的女子,白色的绢缎和华美的色彩在亭子里孕育着火热的热情。二月的春寒轻轻压抑,一早的和气遍布四周。深邃的青色天空没有丝毫阴霾,繁茂的绿色田野有几许田地。居士自己带着丰富的感情酝酿,僧侣们交错着摆设祭祀的物品。
去完善
释义
1. 绣川:指风景如画的河流。
2. 藻野:指水草繁茂的原野。
3. 炫嫣姝:展示美丽的花朵。
4. 练缟:形容丝织品的颜色白而光泽。
5. 秾殷:颜色深红。
6. 亭育炉:养育万物的地方。
7. 二月峭寒:二月的寒冷天气。
8. 崇朝: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
9. 和气:和谐的氛围。
10. 昭苏:明显好转的样子。
11. 绀青:深蓝色。
12. 六幕:指天空的六个方向。
13. 纤翳:微小的阴影或云彩。
14. 绿缛:形容绿色繁多。
15. 多畴:多种田地。
16. 町区:农田间的道路。
17. 居士:佛教对在家修行者的称呼。
18. 三昧酝:形容深厚的修养。
19. 缁流:僧人。
20. 丛错:聚集交错。
21. 设伊蒲:准备食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诗人在僧舍的所见所感。首句“绣川藻野衒嫣姝”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春天里河流与草木繁茂的景象。次句“练缟秾殷亭育炉”则强调了春天的生命力,以及大自然的孕育能力。接下来的两句“二月峭寒轻抑勒,崇朝和气毕昭苏”,诗人借二月里的寒冷景象,表达了春季气候的微妙变化,同时也传达了生命的复苏和力量。接下来的两句“绀青六幕无纤翳,绿缛多畴几町区”则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最后两句“居士自携三昧酝,缁流丛错设伊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佛教的精神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集僧舍一首》是北宋诗人苏籀在庆历五年(1045年)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篇。这个时期正是宋仁宗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在这个时期,苏轼因其兄长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而得以进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并结识了欧阳修、梅尧臣等文人,这些都对苏轼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中,苏籀通过对僧舍周围春天的景象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在创作这首诗时,苏籀可能正在僧舍附近游玩,看到了春天盛开的桃花、梨花等美景,心生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苏籀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品质,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