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两黄仙人炼丹山顶一绝
丝毫触石千山泽,喙吻传声万壑雷。
信有藓书标洞府,不应俗驾半途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句古文诗句描绘了一种壮观的自然景象:风吹动水面,波纹扩散如同千山润泽;声音传递在山谷之间,犹如万壑回响。诗人在描述这美丽的风景时,同时也传达了信仰和信念的重要性。诗人相信有藓书标出的仙人居所,他也坚信不能因世俗的车辆而停止对目标的追求,即使仅仅在途中。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对未来的目标充满期待,使他勇往直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丝毫:指微小的东西。
2. 触石:接触山石。
3. 千山泽:千山的湖泊沼泽。
4. 喙吻:鸟兽的嘴。这里代指鸟类。
5. 传声:传递声音。
6. 万壑雷:形容山谷中回响的声音如同雷霆。
7. 信有:确实存在。
8. 藓书:苔藓上的文字。
9. 标洞府:标记神仙的住所。
10. 不应:不应该。
11. 俗驾:世俗的车马。
12. 半途回:中途返回。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题两黄仙人炼丹山顶一绝》中,诗人苏籀巧妙地运用了视觉、听觉和想象等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仙山炼丹图,传达了求仙问道的精神追求。
“丝毫触石千山泽”,这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山上植被生长的过程,展现了千山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喙吻传声万壑雷”,这句诗则通过听觉的角度,展现了山中鸟鸣的盛况。各种鸟儿的鸣叫在山谷间回荡,如同雷霆般震撼人心,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氛围。
“信有藓书标洞府”,这句诗则是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与追求。诗人相信山中有仙人居住的洞府,而藓书的出现更是成为了寻找洞府的重要线索。这表达了诗人对求仙问道的信仰和坚定决心。
“不应俗驾半途回”,这句诗则是诗人对世俗世界的拒绝。他认为,既然已经选择了求仙的道路,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能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这体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对信念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题两黄仙人炼丹山顶一绝》是北宋著名文人苏籀在公元997年创作的。这一时期正值宋朝初年,国家局势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
作者苏籀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个人经历丰富。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哥哥苏轼和弟弟苏辙也是文坛巨匠。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苏籀自幼热爱文学,擅长诗词歌赋。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并未取得显著成绩,仕途上并无突出表现,这使得他对世俗名利有所超脱,更关注个人心灵的追求与修炼。
在公元997年,苏籀游历了两黄仙人炼丹山,被其壮丽景色所吸引,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题两黄仙人炼丹山顶一绝》。诗中以两黄仙人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诗人身处历史变革之中,但他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用诗歌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