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僧乞其师静悟塔铭一首
劫火吴宫尽,耆年亦已殂。
勤拳依佛敕,精苦是僧摸。
愿力归兜率,宗风化给孤。
禅心不沦谢,楚些漫招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劫火:佛教术语,指毁灭世界的大火。此处意指世事的沧桑变化。
2. 吴宫:代指苏州一带,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国都。
3. 耆年:老人,此处指作者的老师静悟大师。
4. 勤拳:形容恳切,诚挚的样子。
5. 佛敕:佛教教义。
6. 精苦:修行精进,道行深厚。
7. 愿力:心愿力量。
8. 兜率:兜率天,佛教中欲界天的第四层,为弥勒菩萨的净土。
9. 宗风:禅宗的风范。
10. 化给孤:禅宗五山送藏经的故事,用来表示禅宗佛法的发扬光大。
11. 楚些:指屈原《离骚》中的“固将延齿于上薄兮”等句子,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静悟禅师的哀悼和敬仰之情。诗中描述了静悟禅师的一生以及他的教诲,通过描绘禅师的虔诚修行、遗志以及对佛法的传承,展示了禅师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通过“劫火吴宫尽”等词句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小僧乞其师静悟塔铭一首》,是宋代诗人苏籀的作品。诗中的“静悟”指的是一位僧人,而“小僧”则是这位僧人的徒弟。塔铭是一种纪念性的文体,用于悼念逝者并颂扬他们的功德。在这首诗中,小僧请求为他已故的师父静悟写一篇塔铭,以表达对师父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对宗教、哲学等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生死等问题的看法。
在苏籀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宦海沉浮,曾多次被任命为地方官员。这些经历使他对世事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他晚年时,他开始关注宗教问题,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师父静悟的怀念和对生死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