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子诩
属词更听三年后,为善须无一念乖。
孔里高高若崧岱,论思积习见岩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句古文翻译为现代白话文为:“关注词语和概念的变化,需要三年时间来适应;做好事情需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孔子之道崇高如山岳,通过思考和积累,才能逐渐理解其深奥之处。”
去完善
释义
1. 属词:这个词组指的是把言辞整理组织起来。这里表示教育孩子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2. 三年:这是古人教育孩子的一个习惯时间期限,也可以理解为需要长时间努力的意思。
3. 为善:做善事,行好事。
4. 一念乖:一念是指一次思考或想法,乖是违背,所以一念乖就是有一次思考或想法背离了正确的道路。
5. 孔里:孔子之道或儒家学派的思想。
6. 高高若崧岱:以高高的山岳比喻孔子的学说,高山上的松杉高大挺拔,象征孔子的思想精神崇高。
7. 论思:议论思考,指对事情反复思考和讨论。
8. 积习:长期形成的习惯,多指不良习惯。这里用来表现岩崖的特点,即岩石层层堆积而形成。
9. 见岩崖:看见岩石层层堆积的崖岸,意味着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努力才能理解掌握儒家思想。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以儒家道德观念为核心,表达出诗人对其子谆谆教诲的期许。诗中“属词更听三年后”表达了诗人希望其子在三年后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之意。接下来的诗句“为善须无一念乖”则强调了善良的重要性,即要做到善良必须毫无杂念地遵循道德规范。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希望他能像孔子的思想那样崇高,就像高山大岳一样屹立不倒,并且在不断思考、学习和实践中,能逐步见到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像岩崖一样日益显现出来。整首诗诗意浓郁,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儿子诩》是北宋诗人苏籀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在这个时期,苏轼被召回朝廷任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晚年生活相对安定。
苏籀是苏轼的侄子,他的父亲苏洵和伯父苏轼都是宋代著名文人。受家庭熏陶,苏籀自幼好学,文学造诣颇高。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中举。在这首诗中,苏籀以父亲的口吻向儿子传授人生经验,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期许。
当时,北宋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但由于政治腐败和党争激烈,国家内外矛盾日益加剧。苏轼等人提倡改革,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籀选择将家族传承的责任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家风,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