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劝学行
昔岁原伯鲁,前日棘子成。
所谓悉常事,野哉亦苟生。
岂知负孔圣,义理如何行。
善饭斯为福,食肉其堪盲。
六籍漫不省,千载谁辨明。
秦时害文维法吏,赵高趦趄诳当世。
小夫无知信可耻,大官不学粗且鄙。
深思博问如其智,精义入神以致治。
从来廊庙须奇策,乃用弓戈为快意。
孔明泽中梁甫吟,著表行师肯倩人。
吕蒙孜孜窥往事,知新益解图当今。
横槊胡为忘试艺,不文不武伊何遵。
嗟予贫贱年将老,学古忧时满怀抱。
斯民陷溺岂无说,天下复平要有道。
子思立教自明诚,伯业华巅愈贪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过去原伯鲁那个人,曾把棘子成的观点搬出来。
他们所谈论的都是平常的事情,然而却显得如此荒谬和草率。
我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能背离孔子的大道理,道德行为到底要怎样实践?
吃饭好就是福气,吃肉的人真是盲目啊!
对于六经的了解都不深入,那么千年的传承还有谁能辨明呢?
秦始皇时期,那些滥用法律、坑害读书人的官员,像赵高那样狡猾地欺骗世人。
有些小人物无知得很,令人羞愧;有些高官又不学无术,粗俗可鄙。
要认真思考才能博学多问,理解了深刻的含义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朝廷向来需要卓越的策略,于是有些人就喜欢用武力来展示自己的权威。
诸葛亮在梁山边吟唱《梁甫吟》,自己领军出征并不依赖他人。
吕蒙勤奋学习历史,了解未来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
一个武将拿着长矛怎么能忘记自己的才华呢?既不文也不武,他是怎么遵循的呢?
感叹我贫困低贱即将老去,学习古代智慧心怀忧虑。
民间的痛苦难道就没有原因吗?想要国家太平必须要有正确的道路。
子思提出教育理念,倡导诚实与光明,而伯业的华彩追求却是越演越烈。
去完善
释义
昔岁原伯鲁,前日棘子成:
1. 昔岁:过去的一年或者过去的时期。
2. 原伯鲁: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的行为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因此被誉为“贤者”。
3. 前日:指过去的日子或者过去的时期。
4. 棘子成: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以善于辩论著称。
所谓悉常事,野哉亦苟生:
1. 所谓:所说的意思。
2. 悉常事:熟知寻常之事,表示对日常事物的熟悉程度。
3. 野哉:荒蛮的样子。
4. 亦苟生:即苟且偷生。
岂知负孔圣,义理如何行:
1. 岂知:哪里知道。
2. 负孔圣:背离孔子之道。
3. 义理:道理,真理。
善饭斯为福,食肉其堪盲:
1. 善饭:吃好饭,这里比喻享受生活的乐趣。
2. 斯为福:这就是幸福。
3. 食肉:吃肉,这里比喻贪图物质享受。
4. 其堪盲:怎么能算作明智呢?
六籍漫不省,千载谁辨明:
1. 六籍:指儒家经典六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和《乐经》。
2. 漫不省:完全不关心。
3. 千载:千年,形容时间久远。
秦时害文维法吏,赵高趦趄诳当世:
1. 秦时:秦朝时期。
2. 害文:损害文化。
3. 维法吏:维护法律的官员。
4. 赵高:秦朝的丞相,指代奸臣。
5. 趦趄:踌躇不前。
6. 诳当世:欺骗世人。
小夫无知信可耻,大官不学粗且鄙:
1. 小夫:普通百姓。
2. 无知:缺乏知识。
3. 可耻:应该感到羞愧。
4. 大官:高级官员。
5. 不学:没有受过教育。
6. 粗且鄙:粗俗而卑劣。
深思博问如其智,精义入神以致治:
1. 深思:深入思考。
2. 博问:广泛请教他人。
3. 如:像。
4. 其智:他们的智慧。
5. 精义:深入的义理。
6. 入神:进入神妙的状态。
7. 以致治: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从来廊庙须奇策,乃用弓戈为快意:
1. 从来:一直以来。
2. 廊庙:指朝廷。
3. 须奇策:需要特殊的策略。
4. 乃用弓戈为快意:才能使用武器来满足自己的意愿。
孔明泽中梁甫吟,著表行师肯倩人:
1. 孔明:诸葛亮的字。
2. 泽中:湖泽之中。
3. 梁甫吟:古代乐府诗名,这里指诸葛亮所作的《梁甫吟》。
4. 著表:撰写表格。
5. 行师:指挥军队。
6. 肯倩人:愿意请教他人。
吕蒙孜孜窥往事,知新益解图当今:
1. 吕蒙:东汉末年东吴的名将。
2. 孜孜:勤勉不懈。
3. 窥往事:了解过去的事情。
4. 知新:了解新的知识。
5. 益解:更加理解。
6. 图当今:计划现在的事务。
横槊胡为忘试艺,不文不武伊何遵:
1. 横槊:拿着长矛。
2. 胡为:为什么。
3. 忘试艺:忘记展示自己的技艺。
4. 不文不武:既不能文也不能武。
5. 伊何遵:他们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嗟予贫贱年将老,学古忧时满怀抱:
1. 嗟予:叹惜自己。
2. 贫贱:贫穷低贱。
3. 年将老:年纪已经很大了。
4. 学古:学习古代的知识。
5. 忧时:担忧时局。
6. 满怀抱:满腹心事。
斯民陷溺岂无说,天下复平要有道:
1. 斯民:这些人民。
2. 陷溺:陷入困境。
3. 岂无说:怎么没有解决办法。
4. 天下复平:天下恢复太平。
5. 要有道:需要有正确的道路。
子思立教自明诚,伯业华巅愈贪讨:
1. 子思:孔子的孙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2. 立教:创立教义。
3. 自明诚:自我明确真诚的重要性。
4. 伯业:伟业,伟大的事业。
5. 华巅:华发的顶峰,指老年。
6. 愈贪讨:越来越贪婪地追求。
去完善
赏析
《古劝学行》是一首表达作者对于学习和教育重要性的诗歌。诗人以历史和现实为例,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呼吁人们重视学习,特别是对于儒家的经典和义理的理解。诗人认为,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提升自我,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同时,诗人也批评了那些无知和无学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可耻和粗鄙的。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热切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劝学行》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籀的一首叙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
在创作这首诗时,苏籀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朝廷被迫南渡,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苏籀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此外,苏籀本人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对儒家经典和史书有着深入的研究。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古人勤学故事的描绘,表达了对读书的重视和对学问的尊重。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希望人们能够发愤图强,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