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留别赵大年并侄十七秀才 其二

标题包含
留别赵大年并侄十七秀才 其二
君年有馀富,我老渐来侵。莽苍麇鼯野,峙停鸾鹄音。藜羹秉觚牍,筚路向山林。商略古人意,孜孜不患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苏籀"的详细信息。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或者相关信息不足。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信息,我会尽力帮助你查找。
去完善

译文
您仍有充足的年华,而我逐渐老去。在这广阔的土地上,我们如鸾鹄般栖息,而四周则是无尽的荒野和野兽。我们捧着粗糙的食物,带着简陋的工具,走向山林深处。在这里,我们可以探讨古人的智慧,勤勉不懈地追求真理。
去完善
释义
1. 留别:离别时留下的话或写的诗。这里指这首诗是作者在离别时写给朋友赵大年和侄子十七秀才的。 2. 赵大年:诗人的朋友,名字叫做大年。 3. 并:表示连同,包括的意思。 4. 侄:侄子,诗人的侄子名叫十七秀才。 5. 其二:这是这一系列诗歌的第二首。 6. 余富:还有剩余的富裕时光。这里指的是诗人认为自己还有一段可以支配的时光。 7. 老渐来侵:渐渐感受到衰老的侵袭。 8. 莽苍:形容草木丛生的苍茫景象。 9. 麇鼯野:鹿、猿等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 10. 峙停:屹立在那里。这里指高尚的品质。 11. 鸾鹄音:凤凰和鸿鹄的鸣声,比喻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12. 藜羹:用野菜做的汤。这里用来比喻简单的生活。 13. 秉觚牍:拿着毛笔和木板写作。这里指诗人写作的过程。 14. 筚路:柴车,简陋的交通工具。这里用来比喻艰苦的生活环境。 15. 商略:商量,讨论。 16. 古人意:古人的意愿和想法。这里指诗人对古代文人和思想的了解和理解。 17. 孜孜:勤勉的样子。 18. 不患深:不怕深入理解和学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籀写给他的朋友赵大年和侄子赵十七秀才的离别诗。诗人通过对朋友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望,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的追求。 首联“君年有馀富,我老渐来侵”,点明了诗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这里,诗人用“余富”来形容朋友的年轻,用“老渐来侵”来形容自己的衰老。这一对比,既表达了对朋友的羡慕,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颔联“莽苍麇鼯野,峙停鸾鹄音”,描述了诗人与朋友的分别之地。这里,诗人用“莽苍”来形容郊外的荒凉景象,用“麇鼯野”来形容野兽出没的地方。这一描绘,既表现了诗人与朋友在艰苦环境中共同度过的时光,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颈联“藜羹秉觚牍,筚路向山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对未来的期望。这里,诗人用“藜羹”来形容他们的简朴生活,用“秉觚牍”来形容他们在书斋中的勤奋学习。这一描绘,既表现了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表达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尾联“商略古人意,孜孜不患深”,总结了对朋友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望。这里,诗人用“商略古人意”来表达他们对古人的敬仰,用“孜孜不患深”来表达他们对学问的追求。这一结尾,既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留别赵大年并侄十七秀才 其二》是北宋诗人苏籀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 在这段时间里,北宋政权逐渐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政治腐败、军事失利等,北宋也面临着内外矛盾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 诗人苏籀在当时是一位颇有才情的文人,他与赵大年及侄子十七秀才有着深厚的友谊。在离别之际,他写下了这首诗歌,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此外,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往往以诗歌为媒介,表达对国家、社会的关切之情。这种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现实的诗歌创作风格,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总的来说,《留别赵大年并侄十七秀才 其二》这首诗歌,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