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一首
布衣海上看群豕,金门晚跻作三吏。
汉主功名气薄云,柄用儒术亲且贵。
晓通当世博前闻,自得春秋有余地。
臣节俭约君道广,烜赫颙昂仍布被。
苍海西南罢远征,恳弃朔方违诏旨。
发策不如朱长史,庭论依违何委靡。
议诛郭解沮卜式,山东鄙人殊不鄙。
流辈纷纷称职难,黄发鬖髿保终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话文翻译:普通人在海边看到一群猪,傍晚时分在金门登上三吏。汉朝皇帝的功业和名气高耸入云,他重用儒士,亲近并尊重他们。皇帝了解当代时事,广泛听取意见,对《春秋》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君主,他简朴节约,治理国家的策略宽宏广大。他虽然显赫尊贵,依然保持朴素的生活习惯。在南海的西南面结束远征,诚恳地放弃北方的计划,违背了皇帝的诏令。颁发政策不如朱长史那样合适,朝廷讨论时犹豫不决,犹豫不决。谈论诛杀郭解使卜式受到阻碍,山东的乡野之人并不鄙陋。同僚们纷纷表现出色,难以胜任职务,头发花白的老人始终保持着风度。
去完善
释义
1. 布衣:平民百姓的衣服,这里指代平民。
2. 海上:泛指沿海一带地方。
3. 金门: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城门,位于长安城外。
4. 三吏:汉代官员的称谓,这里指作者自己。
5. 汉主:汉代的皇帝,这里指汉武帝。
6. 柄用:把持权柄,掌握权力。
7. 儒术:儒家学说,这里指代知识。
8. 亲且贵:亲近而且尊贵的人,这里指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
9. 晓通:精通、了解。
10. 当世:当代,现世。
11. 博前闻:广泛地学习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12. 春秋:中国古代的一本史书,这里指代历史。
13. 臣俭:官员的廉洁,这里指作者自己的操守。
14. 约君道广:约束君主的言行,使君主更加英明。
15. 烜赫:显赫,显要。
16. 颙昂:形容人的仪表庄重,气度非凡。
17. 苍海:苍茫的大海,这里指代国家疆土。
18. 罢远征:停止远征,这里指停止对匈奴的战争。
19. 恳弃朔方:诚恳地放弃对朔方的攻伐。
20. 诏旨:皇帝的命令。
21. 发策:发布政令。
22. 朱长史:汉代的一位官员,这里指代皇帝的亲信。
23. 庭论:在朝廷上议论国事。
24. 依违:犹豫不决,模棱两可。
25. 议诛郭解:讨论是否处死郭解。
26. 沮卜式:阻止卜式的提议。
27. 山东鄙人:山东省的普通人。
28. 殊不鄙:一点也不粗俗。
29. 流辈:同僚,同事。
30. 黄发:老年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31. 鬖髿:头发散乱的样子。
32. 保终始:保持自己的操守直到最后一刻。
去完善
赏析
《平津一首》是南宋诗人苏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反思之作。诗中通过描绘几位历史人物的形象,表达作者对于政治、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首联以“布衣海上看群豕,金门晚跻作三吏”开篇,描述了诗人观察历史的视角:犹如一位平民百姓在海边观看群雄逐鹿,又如傍晚时分登上金门岛的官员,观望世事变迁。这里表达了诗人关注时事,又置身事外的超脱态度。
接下来的四句,“汉主功名气薄云,柄用儒术亲且贵。晓通当世博前闻,自得春秋有余地”,是对汉代君主政绩的评述。虽然汉主的威名犹如天空中的浮云一般短暂,但他们能够亲近儒士并发挥他们的才能。这些统治者了解当代社会的状况,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尽管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力,却仍然遵循春秋时代的传统道德。
随后八句,“臣节俭约君道广,烜赫颙昂仍布被。苍海西南罢远征,恳弃朔方违诏旨。发策不如朱长史,庭论依违何委靡。议诛郭解沮卜式,山东鄙人殊不鄙”,则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评论。皇帝节制欲望,勤于政事;而臣子们则表现出显赫的形象,但生活简朴。诗人认为汉武帝放弃了对南方的征战,避免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同时又谴责他对北方领土的无谓追求。此外,他还批评了一些官员在处理郭解案件时的软弱无能,以及对待卜式这样的忠诚之士的态度。诗人强调,真正值得尊重的是那些来自民间的有德之人。
最后的四句,“流辈纷纷称职难,黄发鬖髿保终始。”意味着在纷扰的世间,很难找到一个完全胜任职责的人。然而,只要保持始终如一的品质,即便满头白发,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全诗通过对汉代人物的评判和历史事件的剖析,揭示了诗人崇尚节俭、仁爱,反对奢侈、暴政的政治理念。同时,他也流露出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平津一首》是北宋诗人苏籀的杰作,创作于公元1085年。这一年是宋神宗元丰八年,也是宋哲宗元祐元年,当时的皇帝为宋哲宗赵煦。
这个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到黄州,之后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此时他的弟弟苏辙则在朝廷担任右丞相。在这个背景下,苏籀作为苏辙的儿子,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此外,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正处在一个变革期,新旧党争激烈,王安石的新法与司马光的旧法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这种政治环境对苏籀的诗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