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兵
错捐金带子舆台,李典张辽安在哉。
济溺我应知大略,摧锋人自得高才。
伍符勤选加搜练,戎阃徐图妙鉴裁。
引领山西十万骑,中原失御实堪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意是:错误地对待金银财宝和地位低下的人,就像当年轻视李典和张辽一样不明智。帮助别人度过困境应明白大体情况,英勇冲锋的人自然有出众的才能。要认真选拔士兵并进行严格训练,还要在战场上仔细甄别人才的优劣。想到当时山西十万骑兵进攻,失去了防守的中原实在令人悲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观兵:诗题,“观兵”意为观察敌人的军阵。这里可能指观看阅兵仪式或战事场景。
2. 错捐金带子舆台:形容奖赏错位,将本不应得的奖励给了地位低下的人。其中,“金带”指贵族的腰带,象征官位;“子舆台”指地位低下的百姓。
3. 李典张辽安在哉:疑问句,表示对名将李典和张辽在何处的询问。李典和张辽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将领,这里可能是诗人对他们战绩的回忆。
4. 济溺我应知大略:诗人认为自己在面临困境时应该掌握大致的策略。济溺,即拯救溺水者,这里比喻拯救国家于困境之中。
5. 摧锋人自得高才:夸赞勇猛冲杀的士兵具有卓越的才能。摧锋,即摧毁敌人的攻势。
6. 伍符:古代军队的基层编制单位,五人为一伍,每伍有一符,用来记录士兵的行为。
7. 戎阃:指军事方面的事务。
8. 山西十万骑:山西指崤山以西的地区,这里代指西部边疆;十万骑指众多的骑兵部队。
9. 中原失御:指中原地区失去了控制和管理。
去完善
赏析
《观兵》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中的英勇人物。首联“错捐金带子舆台,李典张辽安在哉”通过对比黄金腰带与士兵的境遇,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者的同情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颔联“济溺我应知大略,摧锋人自得高才”则表达了诗人在战争中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颈联“伍符勤选加搜练,戎阃徐图妙鉴裁”描绘了军队严整的纪律以及战斗部署的严密组织。尾联“引领山西十万骑,中原失御实堪哀”则以充满悲愤之情的话语预示了战局的紧张以及中原百姓面临的困境。整体来说,这首诗以深沉的感情、激昂的斗志以及雄浑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壮烈,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担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兵》是南宋诗人苏籀的一首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
在这个时期,北宋灭亡,金军攻陷汴京,苏籀所在的江南地区成为南宋的统治中心。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则落入金国手中。面对这样的历史巨变,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苏籀的心情无疑是沉痛的。他的诗歌创作也反映出了这种情感。
在《观兵》这首诗中,苏籀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他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呼吁人们关注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并希望国家能够重视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和平。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矛盾尖锐,民间反抗力量逐渐兴起,如宋江、方腊等起义。这些事件也反映了当时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可能是苏籀在《观兵》中表达出对于民生疾苦关切的原因。
总的来说,《观兵》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诗人通过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深刻体验和对时代的敏锐观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