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壘一首
更生倾侧四斥已,精诚所祈格天地。
著明深切安危机,同道萧周数人耳。
不容何病见君子,节义政应强国热,
倖卿权尹岂尝无,忠正得朋侥冒柅。
可怜孤直援又寡,恶恶如风力排诋。
汉皇听纳知其忠,左右侧目争摧圮。
亲亲公旅人莫比,按据春秋忧变异。
萧张鹨死正人空,挫奸救危宁畏忌。
勤勤请抑外家权,社稷安荣长久计。
二十余年列大夫,痛切皇舆难坐视。
当时不谓秦无人,异世知音诚叹企。
乱生祸重英杰资,无竞维人当树置。
绛侯博陆在岩廊,高武不复忧刘氏。
胡为一篑障江河,谏鼓屡鸣那得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重生扶正,致力于感动天地;执着于消解危难,同道者不过几个朋友而已。
为什么不能让君子显露?品德节操正是国家兴旺的关键。虽然幸运地得到了高位,但忠诚正直的人却没有得到支持和理解。
一个人孤单无援,困难重重,但我仍然坚决对抗邪恶和攻击。汉朝皇帝听从我的建议,那些嫉妒我的人无法再撼动我。
对于亲人、公众的事情,我都尽心竭力去做,不必担忧春秋时代的忧虑变化。如果正直的人都死了,谁来拯救这个危险的国家呢?
我恳求压制外戚的权力,以确保国家的繁荣和安定。我在朝廷担任官员已有二十多年,我无法忍受看到皇帝的困境而不采取行动。
当时认为秦国没有人才,没想到后世的人们会对我有如此高的评价。国家的混乱和祸患需要英雄的智慧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定国家。
拥有像周勃和陈平这样的名臣辅佐皇帝,我们就可以不用担心刘氏的江山了。我们为什么要建一堵小墙来阻挡长江大河呢?屡次敲响的进谏鼓声又有什么作用呢?
去完善
释义
《中垒一首》是宋代诗人苏籀为西汉名臣公孙贺所作的诗。以下是对该诗的部分注释:
1. 中垒:古代官职名,此处指西汉时期的公孙贺。
2. 更生倾侧四斥已:描述公孙贺屡次遭受排斥和攻击。
3. 精诚所祈格天地:形容公孙贺忠诚于国家,愿用真诚感动天地。
4. 安危机:稳定国家危机。
5. 同道萧周数人耳:表示公孙贺与同道之人共同努力。
6. 不容何病见君子:指即便遭遇排斥,公孙贺依然坚守道义。
7. 节义政应强国热:强调节义对国家的重要性。
8. 幸卿权尹岂尝无:意为虽然公孙贺地位不高,但他仍然有为国家尽力的决心。
9. 忠正得朋侥冒柅:表示公孙贺因为忠诚正直而得到朋友的帮助和支持。
10. 恶恶如风力排诋:形容公孙贺勇于抨击恶势力。
11. 汉皇听纳知其忠:汉武帝听取并认可公孙贺的忠诚。
12. 亲亲公旅人莫比:表达公孙贺对亲人和公众的责任感。
13. 按据春秋忧变异:引用《春秋》说明公孙贺关注国家大事。
14. 萧张鹨死正人空:暗指公孙贺的朋友已去世,使他更加孤独。
15. 挫奸救危宁畏忌:表示公孙贺打击奸邪,拯救危难,不畏忌他人。
16. 勤勤请抑外家权:恳求皇上限制外戚的权力,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17. 二十余年列大夫:公孙贺担任中垒大夫长达二十多年。
18. 痛切皇舆难坐视:表达对国家困境的痛心疾首。
19. 当时不谓秦无人:表示当时并非秦国没有人才。
20. 异世知音诚叹企:表示后世对他的敬仰之情。
21. 乱生祸重英杰资:指出灾难产生的原因是缺少英豪。
22. 无竞维人当树置:提倡选拔贤能之士,为国效力。
23. 绛侯博陆在岩廊:比喻贤良之士在朝堂上发挥重要作用。
24. 高武不复忧刘氏:意味着国家安定,不再担忧刘氏江山。
25. 胡为一篑障江河:暗示朝廷没能充分利用公孙贺的才能。
26. 谏鼓屡鸣那得济:表示尽管多次进谏,但未能取得显著成效。
去完善
赏析
苏籀的这首诗《中壘一首》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忠诚和公心的强烈责任感。诗歌的主题在于作者希望通过自身坚持正义、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的决心来唤醒沉睡的人们,呼吁国家领导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关注民生,遏制奸邪势力,为国家长治久安着想。
诗人开篇便以“更生倾侧四斥已,精诚所祈格天地”展现出他坚韧不屈的品质和激扬进取的精神。在接下来的诗句中,他以“不容何病见君子,节义政应强国热”来说明自己为了国家的安宁与强盛而英勇无畏,无论遭遇多少挫折都始终坚持正义,展现出令人敬仰的风骨。
“可怜孤直援又寡,恶恶如风力排诋。汉皇听纳知其忠,左右侧目争摧圮”这几句是诗人为正直者发出的感叹,他们固然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为国为民的心,却因各种原因无法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尊重。而那些奸邪之徒则依仗权势欺压善良,扰乱朝纲。希望皇上能够认清贤能之士的真正价值,从而拔乱反正。
最后的“二十余年列大夫,痛切皇舆难坐视。当时不谓秦无人,异世知音诚叹企。乱生祸重英杰资,无竞维人当树置。绛侯博陆在岩廊,高武不复忧刘氏。胡为一篑障江河,谏鼓屡鸣那得济” 则是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对于那些有着真才实学的人没有得到重用感到痛心疾首,希望他们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发挥自己的作用,担当起家国重担。期望那些有智慧有才能的大臣们能够辅佐君王,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同时表达出自己对当今朝廷昏聩无能的担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壘一首》是宋代诗人苏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危的关注。诗中的“中壘”是指古代军营中的壁垒,这里用来象征国家的防线。作者通过对中壘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战争的担忧和期望国家安宁的愿景。
《中壘一首》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金、宋对峙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战争频繁,百姓疾苦。苏籀作为一名爱国文人,深感忧虑。他关心民生,关注时事,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苏籀所处的时代,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尽管南宋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来巩固国防,但仍无法摆脱战乱的局面。此时,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下侵略,南宋疆土不断丧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苏籀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无法直接参与到军事斗争中,但他以诗歌为武器,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