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一首
镂裁雪羽元同质,合辑龙沈更一家。
气袭禅僧鼻端白,葩敷溪女鬓唇斜。
牵缠芗色诚虚幻,结习因缘可叹嗟。
芍药调和传汉殿,酴醾脂泽有浑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两句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可以是这样的:“剪裁出雪花般的羽毛如同纯粹的本质,集合在一起如同龙的深潜在同一个家族。气息飘渺如同禅修的僧人在鼻端的白雾,花朵铺陈如同溪水边的女子在鬓角和唇边留下的一抹斜影。缠绕的香气确实虚幻难测,习惯和缘分的纠结让人感叹不已。芍药调和的气息在汉代宫殿流传,荼蘼花的香味也让人感到浑朴的境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栀子花:又称木丹、越桃、木莲等,属于茜草科植物。
2. 雪羽:比喻栀子花瓣洁白如雪。
3. 元同质:意指栀子花的本质与其他花朵一样。
4. 龙沈:一种名贵的香料,这里用来形容栀子花的香气浓郁。
5. 禅僧鼻端白:借用佛教典故,描述栀子花香弥漫四周的情景。
6. 葩敷:花开繁茂的样子。
7. 溪女:山间水边的女子。
8. 牵缠芗色:指栀子花的香气吸引人。芗色,香气。
9. 结习因缘:佛教术语,表示因果报应。
10. 芍药调和传汉殿:这里用芍药来衬托栀子花的美丽。
11. 酴醾脂泽有浑耶:意指栀子花的色泽如同酴醾花一般。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栀子花的诗。诗人首先用“镂裁雪羽元同质,合辑龙沈更一家”来形容栀子花的质地和形态,犹如剪裁过的雪花一样洁白无瑕,又如龙的鳞片般紧密相连。接下来,诗人通过“气袭禅僧鼻端白,葩敷溪女鬓唇斜”来描绘栀子花的香气和花朵的盛开状态,香气使得僧人在冥想中都能闻到,花朵则盛开在溪流边的女子的发髻上。
诗人进一步指出,栀子花的香气和美丽都是虚幻的,如同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执念一般。在汉代宫殿里,芍药被用来调和气氛;酴醾则有浑耶的脂泽,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栀子花的赞美和喜爱。整首诗通过对栀子花的描绘,传达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栀子花一首》是宋代诗人苏籀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大约是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朝的鼎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苏籀正处于他的人生黄金期。他曾担任过一些地方官员,对民间生活有较深的了解。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特点。在这首《栀子花一首》中,苏籀通过对栀子花的描绘,表达了他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美好时光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此外,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籀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