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孺人九十六岁签判求眉寿堂诗二首
萧同叔子无令笑,绵上之推乃弃官。
咸羡此堂称圣善,累从治剧劝平反。
晨昏不怠谆谆诲,僮使皆沾洩欢。
紫诏又当称大国,安舆五马叠荣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要让萧同叔子嘲笑,绵上的晋国大夫推却了官职。大家无不羡慕这座殿堂被称为神圣善良的地方,不断地从治理纷繁复杂的政务中提倡公平正义。不分日夜地勤勉教诲,使得家里的童仆和家丁都沐浴在欢乐之中。紫色的诏书又要赞扬伟大的国家,安稳的车子载着五位尊贵的官员一道前往繁华的景观。
去完善
释义
1. 萧同叔子:此处指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田齐太公田和的曾孙、齐宣公田辟疆的王后萧同叔子。此处以萧同叔子作为恭顺君主的象征。
2. 绵上之推:此处指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相传他在封地绵上退隐后,受惠于文公重耳的赏赐,认为这是对他的污辱,于是抛弃官职离去。这里用来描绘那些不慕名利、甘居田园的高尚品质。
3. 圣善:即圣人般美好品德,是对慈祥仁爱的赞美。
4. 治剧:治理繁重政务。
5. 平反:指纠正冤屈,还以公道。
6. 晨昏:早朝和晚朝,也泛指一天。
7. 谆谆诲:指耐心教诲。
8. 紫诏:古代皇帝颁布的诏书,因为通常用紫色纸张制作,故有此称谓。
9. 安舆:指安稳的车舆,这里可以理解为舒适的代步工具。
10. 五马:五匹马拉的车辆,一般只有官员才能乘坐,表示显赫的地位。
11. 叠荣观:形容连续不断的荣华富贵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张孺人的高尚品质与长寿之道为主题,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达出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诗人将张孺人与历史上的贤良女性进行对比,如萧同叔子和绵上之推,强调她在教育和为人方面的卓越成就。同时,通过描述她晨昏不倦地教诲子孙以及她日常生活中的慈祥和蔼,表现出了她的高尚情操。最后,通过描述她的紫诏身份和国家荣耀,表达了诗人对她健康长寿的祝福。整首诗情感丰富,主题鲜明,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张孺人九十六岁签判求眉寿堂诗二首》是北宋诗人苏籀在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为庆祝张孺人九十六岁生日而作。
在这期间,苏轼和苏辙的父亲、大文豪苏轼的政坛生涯颇有起伏。他曾因上疏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出京,任杭州知州。虽然他的文学成就赢得了皇帝的尊重和赏识,但由于他在政治上的立场而不断遭受排挤和攻击。
与此同时,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崇尚士人风度,文人墨客们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苏轼以张孺人为题,为她题词求眉寿堂,展示了尊老敬贤、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