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苏文瓘
推明能隼骨专车,按地谈天河洛图。
汉魏晋唐皆贯澈,典坟今昔不荒芜。
君家庭户闻风旨,吾事分毫等博屠。
岂待曲终思雅颂,直缘背痒遇麻姑。
预求补益三年艾,深识妖邪九尾狐。
博物伟然窥子产,济时岂必愧夷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推明能隼骨专车,按地谈天河洛图。
汉魏晋唐皆贯澈,典坟今昔不荒芜。
君家庭户闻风旨,吾事分毫等博屠。
岂待曲终思雅颂,直缘背痒遇麻姑。
预求补益三年艾,深识妖邪九尾狐。
博物伟然窥子产,济时岂必愧夷吾。
译文:
推导阐明能够翱翔如隼,按照地势谈论天文地理。
汉朝、魏朝、晋朝和唐朝的历史都能贯通理解,经典古籍如今依然不会荒芜。
在您家中听闻您的家风教诲,我的事业也要关注每一个细节。
又岂是在曲子结束后才思考高雅之音,简直就像背后瘙痒遇到麻姑(指及时的帮助)。
提前寻求弥补不足的三年时光,深入了解邪恶之事与九尾狐(代表了解人性丑恶的一面)。
广泛学习才能像子产一样有见识,救济世道又何必惭愧于管夷吾(指为民做事,不必计较个人得失)。
去完善
释义
1. 推明能隼骨专车:隼鸟是一种猛禽,这里用来比喻才能出众的人。"骨专车"是古代的一种游戏,将骨头抛掷空中然后接住。这句意思是推荐有才能的人如同擅长"骨专车"游戏一样轻松。
2. 按地谈天河洛图:指依据地图谈论天象与地理知识。河洛是指黄河、洛水;"图"指的是地图。
3. 汉魏晋唐皆贯澈:贯通了解汉朝、魏朝、晋朝、唐朝的历史文化。
4. 典坟今昔不荒芜:典坟代指古籍、文献。这句意思是现在的古籍研究并未荒废。
5. 君家庭户闻风旨:风旨即寓意,这句意为您的家族听说了我的诗的深意。
6. 吾事分毫等博屠:博屠是古时候一种博弈的游戏,这句的意思是我在学术上的每一点滴进步都像在玩博屠游戏。
7. 岂待曲终思雅颂:这是借用音乐的隐喻,表示在事情结束之前就已想到高雅的艺术作品。
8. 直缘背痒遇麻姑:这是一句比喻,"麻姑"相传是东汉时的仙女,这里借来比喻自己遇到了知音。
9. 预求补益三年艾:"三年艾"是一种中药,这里借用来形容提前寻找帮助以应对未来的困难。
10. 深识妖邪九尾狐:九尾狐是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来比喻深通辨识邪恶之道。
11. 博物伟然窥子产:子产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宰相,博学多闻。这句话是赞美对方具有与子产一样的博学之才。
12. 济时岂必愧夷吾:夷吾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的字,他以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著名。这句意思是治理国家何须惭愧于夷吾那样的先贤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赠苏文瓘》,作者是南宋诗人苏籀。诗中表达了苏文瓘的学识渊博以及对汉魏晋唐文化的研究。诗人赞美他如同隼鸟展翅高飞,具有卓越的才华与洞察力。在谈论历史、地理和文化方面,他对经典著作如数家珍,使得这些知识没有荒废。在家庭中,他的家风也受到了广泛赞誉。
诗歌还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他把自己对知识的探索比作捕鱼,抓住每一个细节。他强调了苏文瓘作为学者的重要性,认为他的智慧足以影响后世之人。同时,诗人还表示了对那些背离正道之人的警示,提醒人们要远离那些“妖邪”之物。
全诗结构严谨,措辞优雅,体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造诣。通过对苏文瓘的赞扬,诗人不仅展现了他自己的才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与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苏文瓘》是南宋诗人苏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年间。
在这一年里,苏轼的孙子苏籀面临着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当时,他正在京城临安(今杭州)参加科举考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通过考试,这使他的心情变得沉重。在这期间,他与友人苏文瓘相识,两人相互鼓励、扶持,共同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帝国不断南下侵扰,北方领土丧失殆尽。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宦官、权臣争权夺利,政治腐败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有志之士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事业,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国家贡献力量。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许多人像苏籀一样,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