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机宜归襄阳侍下一首
乃公振旅来,河湟新奏捷。
诗礼壮斋坛,荆州初妥帖。
王郎赋缁衣,旦暮刷燕越。
从容挽六钧,邂逅记三箧。
赏奇必先覩,语怪尤欣惬。
樵径曳斑杖,僧窗敷白氎。
解颐千虑却,爬痒众宾厌。
辕门熊虎士,铁面竦长鬣。
椎牛赴大釂,割肉挥长铗。
酸寒商公邑,会我萦仕牒。
儿嘷羹不糁,女瘦裙剩折。
嫉邪发冲冠,忧国须屡镊。
侯家有美载,寒冬相煖热。
騕褭带青萍,於菟包璅甲。
风磴好扶轮,冰溪多病涉。
凄凉熊耳下,小雪轻尘浥。
升堂语君公,浚治千楼堞。
勉勉足兵食,孜孜抚疲苶。
政成在简易,可大贤人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河湟的战场凯旋归来,英姿飒爽。诗书礼仪在你心中生根发芽,使得荆州一片祥和。你效仿古人写了一篇赋文,讲述着那个时代的峥嵘岁月。你的言语充满智慧,让人感叹不已。每天和朋友们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让彼此的关系更加亲密。
你的才学吸引了众多人才,他们如同辕门前的战士一样,勇敢而坚定。你和他们一起大口吃肉,共同畅饮美酒。那一段酸寒的日子,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孩子们没有足够的食物,女人们只能穿破旧的衣服。
你的心胸宽广,关注国家大事。当你的朋友遇到困难时,你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你家境不错,但在冬天还是愿意帮助别人取暖。你总是随身携带一把剑,准备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历经艰辛。有时我们在风雪中的山路上行走,有时会陷入冰溪的困境。在寒冷的熊耳山下,我们迎来了一场小雪,轻轻地拂去了尘土。我们一起走进了那个殿堂,探讨着治理国家的方略。
你鼓励大家努力保障兵力和粮食供应,一心抚慰人民的疾苦。你说,政治的成功在于简单明了,这是那些有贤德之人的事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乃公:指作者自己。
2. 河湟:黄河与湟水之间地区,此处指代前线战事。
3. 斋坛:书院讲学的地方。
4. 荆州:古代九州之一,此处指长江中游地区。
5. 王郎:指王机宜,作者的友人。
6. 缁衣:黑色衣服,此处代指儒家经典。
7. 旦暮:朝夕,比喻时间短暂。
8. 刷:整顿、治理。
9. 燕越:燕地与越地,泛指北方与南方地区。
10. 六钧:古代计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六钧即一百八十斤,形容弓箭之力。
11. 三箧:指《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道家的三种竹简书。
12. 赏奇:欣赏奇特的事物。
13. 语怪:谈论怪异的事情。
14. 樵径:山间砍柴的小路。
15. 斑杖:老年斑迹的手杖。
16. 僧窗:僧舍窗户。
17. 白氎:白色棉麻布。
18. 解颐:开颜欢笑。
19. 爬痒:摸虱子,此处借指消遣时光。
20. 辕门:古代军营大门。
21. 熊虎士:勇猛的士兵。
22. 铁面:刚直的面目。
23. 长鬣:长胡须。
24. 椎牛:杀牛,指设宴。
25. 大釂:尽情畅饮。
26. 割肉挥长铗:指慷慨大方。
27. 酸寒:贫困清苦。
28. 商公邑:指商朝都城。
29. 萦:牵挂。
30. 仕牒:官吏的名册。
31. 儿嘷:孩子哭声。
32. 羹不糁:羹汤无米。
33. 女瘦裙剩折:形容女儿家因生活困顿而消瘦,裙子都大了许多。
34. 嫉邪:痛恨邪恶之人。
35. 冲冠:怒发冲冠。
36. 忧国:为国家忧虑。
37. 须屡镊:需要经常拔去白发。
38. 侯家:指王机宜家族。
39. 美载:美好的德行。
40. 暖热:温暖。
41. 騕褭:古时候的一种骏马。
42. 青萍:宝剑名。
43. 於菟:老虎。
44. 包璅甲:携带护身符。
45. 风磴:风中台阶。
46. 扶轮:扶持车轮。
47. 冰溪:寒冷的小溪。
48. 病涉:艰难涉水。
49. 熊耳:山名。
50. 小雪:节气名。
51. 轻尘浥:轻微尘土飞扬。
52. 堂:厅堂。
53. 语君公:向君王陈述。
54. 浚治:疏浚治理。
55. 千楼堞:千座城楼和城墙。
56. 勉勉:勤奋努力。
57. 孜孜:勤勉不懈。
58. 疲苶:疲惫不堪。
59. 政成:政治成功。
60. 简易:简单容易。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送别之作,作者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当时的情景。诗歌开篇便描绘出军队凯旋的盛况,紧接着转入了荆州的和谐气氛。诗人借以赞美友人的才华与抱负,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军事胜利的喜悦和对友情的珍视。随后诗人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出征前的准备和激情,表达了对友人早日建功立业的热切期待。紧接着诗人用生活中的细节进一步烘托了离别的氛围,并寄寓了对友人的深挚关怀。最后诗人又以豪迈的语气抒发对国家的忧虑和期望,借此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惺惺相惜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全诗布局巧妙,情感真挚,显示了作者作为文人墨客的敏锐洞察力和独到眼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王机宜归襄阳侍下一首》是宋代诗人苏籀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宋朝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和稳定,但随着北方金国的崛起,边疆局势日益紧张。苏籀所在的四川地区成为了抗金的前沿阵地,这使得他对于国家的安危有着深刻的关注。此外,当时士人阶层的普遍心态是崇尚儒学,期望通过读书做官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在苏籀的这段人生际遇中,他与王机宜结交为友,两人共同度过了一段诗歌唱和的美好时光。然而,由于政治原因,王机宜被贬谪至襄阳,担任侍卫一职。在这种背景下,苏籀以诗送别,表达了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和对国家时事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