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丞法先池阳二首 其二
一薰襟趣暱,掺执便它邦。
书剑摇烟艇,鸿光醉绮窗。
县僚迎节盖,齐酝缀羊腔。
器宇青云士,能名赋练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次愉快的相聚中,我们即将告别,前往他方。书本和佩剑陪伴着我们的小船,鸿雁的光芒映照在醉人的锦绣之窗。当地官员迎接我们的到来,用美酒佳肴款待我们。这些风度翩翩的君子,在练江留下了他们的才华与名声。
去完善
释义
1. 薰襟:指香味沁入人的衣襟中。这里指和朋友亲密相处。
2. 趣暱:亲近。
3. 掺执:指和朋友分别时握手的情景。
4. 它邦:其他的国家或地方。这里指离开故乡到外地去。
5. 书剑:书籍和宝剑,代表文韬武略。
6. 摇烟艇:形容乘船行进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的情景。
7. 鸿光:形容阳光照进窗户的景象。
8. 醉绮窗:形容喝酒赏景的惬意生活。
9. 县僚:县级官员。
10. 节盖:古代使者所持的信物。这里指迎接使者。
11. 齐酝:一种美酒。
12. 缀羊腔:指饮酒时唱着羊羔儿曲。
13. 器宇:风度、气质。
14. 青云士:指飞黄腾达的人。
15. 能名:才能出名。
16. 赋练江:泛指赞美江水的诗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以及对于友人的赞美。诗中,“一薰襟趣暱”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掺执便它邦”则表现了诗人在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接下来,“书剑摇烟艇,鸿光醉绮窗”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友人的生活场景和才华横溢的形象。随后,“县僚迎节盖,齐酝缀羊腔”则表现了友人在官场上的成就和声誉。最后,“器宇青云士,能名赋练江”表达了对友人的高度评价和对他未来的期许。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诗词功底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孙丞法先池阳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苏籀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1197年),这一时期南宋与金国的关系相对缓和,但由于北方领土的丧失和朝政腐败,南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苏籀本人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曾因家庭原因被迫放弃科举之路,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然而,他的文学才能并未得到当时的文坛认可,这使得他在事业上受到一定的挫折。此外,他的家乡临安(今杭州)在这一时期也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尽管如此,苏籀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他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了当时南宋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